目录:
看见是疗愈的开始
01觉察:遇见内在的婴儿
02态度:放下评判,全然看见
03关系:童年沟通模式决定未来的关系模式
04内在:会痛的不是爱
05外在:你配得起更好
重读有感:
1.父母需看得见孩子本身,而非“功能性”。
摘抄:
父母能否看到孩子本身的存在,而不是用外在价值去定义物质性的“它”,这一点决定了孩子内心能否直接感受到爱。
当我放下预期和目的,以我的全部本真与一个人或事物建立关系时,我就会与这个存在的全部本真相遇,这种没有任何预期和目的的关系,即“我与你”的关系。
作为普通人,我们至少可以学习做到去尊重孩子是一个独立的生命,而不是父母的延续,更不是实现父母想象中功能价值的“它”。
成为你自己,而不是成为别人眼中正确的你,生命才真正有意义。
我们是具有功能价值的“物”,还是真正存在的人,取决于我们是否被另一个人饱含深情地看见过。”
2.谈亲子关系,看似为了孩子,但更重要的是疗愈自己,让自己成长。
摘抄:
孩子越小,与抚育者的关系对其一生的影响越重大;越是严重的心理创伤,越是多发于生命早期。妈妈在婴儿期亲密育儿,辛苦两年,换来的是孩子终身的安全感和幸福基础。
儿童期的不正常表现,都是孩子的内心在呼唤婴儿期缺失的爱。如果父母能够从症状中理解孩子的需求,感受到孩子的痛苦,给予接纳和弥补,而不是贴上“有病”的标签,那么婴儿期的创伤很有可能被治愈。
我们看似在谈亲子关系,看似为了孩子,但更重要的是疗愈自己,让自己成长。在为任何人好之前,先为自己好,让自己好起来是为别人好的前提。婴儿是上天赐予父母的礼物,是父母疗愈自己的最佳机会,这个机会用好了,父母就可以像乘火箭一样迅速成长。如果没有觉知和成长的意愿,结果很可能是父母没成长,孩子也继续成为苦难的轮回。
婴儿天然地活在当下,和万物联结,我们借由婴儿的存在觉知自己,事半功倍。珍惜这神奇的生命,深爱他,就是重新疗愈自己“内在的小孩”,让曾经受伤的自己和孩子共同长大,再一次用心灵去生活。
父母自己内心安静,孩子自然会在安全的能量场中睡着。
当一个生命带着极大的爱和信任降临到家庭中,他最渴望的是被看见——被父母看见真实的自己,而不是通过一堆“正确”的数据来评价和矫正自己。
婴儿哭泣,等于把焦虑扔给了父母,渴望成熟的父母能够帮助他处理焦虑。好父母就像神奇的容器,可以把引起婴儿焦虑的能量承接过来,转化成“无毒”的能量,再还给婴儿。
婴儿哭泣,父母要及时回应,让婴儿感受到父母的存在和关爱,感受到父母允许他哭泣,允许他表达自己的感受。通过抚摸、拥抱、眼神凝视、柔声说“我在这儿”等方式,接纳和陪伴婴儿,使他的能量更顺畅地流动。
痛苦的另一面就是疗愈的契机,如果在养育的过程中,妈妈能坚持向内看,觉知内心感受,那么自己当年遭受的创伤也会被疗愈。爱孩子,就是疗愈自己内在的婴儿。亲密育儿,受益最大的其实是妈妈。
3.延迟满足能力的真相是父母从小经常及时回应和满足孩子。
摘抄:
越是被及时回应和满足的孩子,长大后越具有延迟满足能力。
延迟满足能力真正的成因,恰恰是父母经常及时回应和满足孩子,使孩子深信自己的需要会被满足。
婴儿的饥饿、微笑、哭闹着寻找母亲等情感表达,得到回应越及时,越零延迟,长大后越具有延迟满足能力。因为孩子对世界充满信任,深信自己的需要可以自由表达,并且会被满足,自然能安心等待最适合的时机。相反,那些幼时需求经常被刻意延迟回应的孩子,很多时候都处在“得不到”的恐惧中,所以眼下有一点好处就会迫不及待地消费掉。
想要的东西,如果父母确实买不起或者买不到,那只能如实相告,孩子有些失落也很正常。这些挫折是自然而然的,只要父母没有刻意延迟孩子,孩子遭受一些自然的挫折,有失落、有伤心,但不会留下心理创伤。
因为孩子在心里内化了一个不愿意满足自己的苛刻客体,这个客体留在孩子心里,会使得他在今后的生活中总是去主动创造苛刻与被苛刻的关系,投射性地认为别人都不愿意满足自己,自己不配过舒适顺畅的生活。
及时满足的真正含义,是孩子表达自己需要的时候,父母及时给予回应和肯定,如果能做到就去做,做不到或者做到很困难,也无须勉强。
4.接纳孩子的退行,是孩子疗愈创伤。
摘抄:
退行是很好的现象,表明孩子过去受过的创伤正在疗愈。父母不必焦虑,尽量全盘满足孩子的依赖,允许他能力退化,允许他按照自己想要的方式生活。
有退行现象的孩子,一方面说明有心理创伤,另一方面也说明父母给予的爱和自由多了,孩子开始相信爱了,才敢将创伤释放出来。
只要父母全然地允许孩子退行,细心观察,一定会发现在孩子“不合理行为”的背后,有成长变化正在发生,他与父母之间的情感流动正在不断增加。
5.培养天才的真相是爱。
若父母用自己的全部认知去教育孩子,最好的情况,孩子也不会超过父母;若父母对孩子的灵魂心怀敬畏,只是给予关注、陪伴,而不打扰,孩子自然会成为大众眼中的奇迹。你过去走过的弯路,可能正是孩子未来开拓的蓝海。
孩子的出生,是来引领我们回归心灵的生活。培养一个天才很容易,父母只要不用自己僵化的、自以为是的头脑试图教导孩子即可。
在起跑线上超前几步,却可能要在整个人生之路上付出代价。孩子自我发展、自我教育的过程有着神圣的内在规律,不需要任何早教机构去教。
智商、情商、社交能力和运动能力相辅相成,互为基础,不可分割。当过分强调针对某一特定大脑区域进行强化刺激的时候,反而可能导致“神经挤迫”现象。
我们能给予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尊重他自我教育的过程,不打扰。
若孩子希望和你交流、共同玩耍,请尽情回应孩子,与他的感受共振,如同协奏曲一般彼此呼应,幸福感十足。若孩子专注于自己的世界,请给予他自由、不被打扰的空间。
父母可以不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但要避免用自以为是的“正确道理”去限制孩子。若真心为孩子好,爱比教育重要一万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