框架:
实践的本质与结构————实践的主体与客体及其相互作用————实践与世界的二重化
一、实践的本质与结构
(一)实践:人所特有的对象化活动
1 实践的本质活动及其含义
2 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和黑格尔对哲学中实践概念的变革逻辑
(二)实践:人的存在方式
1 实践的人学意义
2 实践的特征及其三种表现形式
(三)实践的理性结构和社会结构
二、实践的主体与客体及其相互作用
(一)实践的主体与客体
1 实践的主体概念及其能力结构
2 实践的客体概念及其三种基本形式
3 实践的三种表现形式
(二)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及其实质
主体对象化概念
客体非对象化概念
(三)人对物质世界实践把握的基本环节
实践结果的评价分析
三、实践与世界的二重化
(一)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分化统一
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辩证关系及实践基础
(二)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的分化统一
(三)实践的世界观意义
一、实践的本质规定及其含义:
(一)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对象化活动,实践作为人所特有的活动,本身具有矛盾的特征;
1 实践是人有目的的活动,含有主观因素,受理性、意志的支配,体现了人对理想的追求;同时,它又是作为客观实在的人,通过工具等手段与物质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客观过程;————实践是什么?
2 不能够全面深刻把握实践这种内在矛盾,是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争论的认识论根源;
(二)实践的本质————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实践是人能动的改造客观世界的对象性活动,对实践本质的理解包括两层相互联系含义:
1 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对象化活动;a 它肯定了实践活动的对象性质,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它将人的能动性、意志、理想、目标、追求等本质力量对象化为客观实在,创造了一个属人的对象世界,马克思说:“劳动的实现就是劳动的对象化” ; b 它同动物消极地适应自然活动不同,它具有自主性,自主性就表现在人能够认识自然规律、利用自然规律,使规律为人所用,达到物为人所掌控、占用的目的; c 同时,人的实践活动还具有创造性,它的自主性又同创造性联系在一起,共同构成了人的主体性特征;————实践的特征(人所特有)
2 实践具有物质的、感性的的性质和形式;a 这一性质形式特征使实践活动同以观念的方式把握客观世界,即认识活动、理论形式相区分; b 实践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特征,所谓直接现实性是指人将自己作为物质力量并运用物质手段同物质对象发生实际的相互作用,感性活动同感性对象一样具有客观实在性; c 这种直接现实性又同自然物的直接现实性不同,自然物的直接现实性,是不能证实或者证伪某种认识或者理论,实践则不同,它既同主观活动相联系,又从主管活动中走出来呢,外化为感性的客观存在;
二、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和黑格尔实践概念的变革逻辑
(一) 费尔巴哈:a 费尔巴哈将实践与生活联系起来,它认为:“理论不能够解决的,实践会替你解决”,这就承认了实践与生活是理论的根源,反映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本质; b 但是费尔巴哈不理解生活与实践的真实联系,认为生活不过是吃喝享用对象,它没有理解人与实践、实践与实践与世界的关系,只是从客体的形式去理解感性、对象、现实; c 马克思指出,费尔巴哈只是把理论的活动看作是真正的人的活动,对于实践只是从卑污的犹太人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它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使得它的唯物主义和人的能动方面失之交臂;————
(二)黑格尔:a 黑格尔提出了理论理念的概念,并把它作为达到和实现绝对理念的一个必经环节,它认为理论理念的主要任务是消除主观性的片面性,即接受存在的世界,使真实有效的客观性作为思想的主要内容;它认为实践理念高于理论理念,实践理念是扬弃了客观思想的片面性,按照主观的内在本性去改造客观世界的事物和现象;b 黑格尔以抽象思辨的形式揭示了实践活动的创造性特征,对理论理念与实践理念作了区别,而且涉及了实践在改造世界、创造人类历史方面的重要意义,具有较大的合理性; c 但是,黑格尔的这种实践活动只是抽象的理念活动,人的现实的活动只是抽象理念的样式,尽管黑格尔提出实践、特别是人的劳动对人的解放具有积极意义,究其实质,它只是把实践限制在精神、观念活动领域;这表明唯心主义也并不理解现实的实践及其意义,从而抽象地发展了人的能动方面;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变革意义
a 实践的本质即含义: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对象化活动,实践作为人所特有的活动,本身具有矛盾的特征;
1 实践是人有目的的活动,含有主观因素,受理性、意志的支配,体现了人对理想的追求;同时,它又是作为客观实在的人,通过工具等手段与物质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客观过程;————实践是什么?
2 不能够全面深刻把握实践这种内在矛盾,是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争论的认识论根源;
b 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又发现,物质生产活动是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也是每天都会进行的基本活动,是同自然过程既联系又相互区别的自觉的社会过程;物质生产首先是以人的活动来引起、调整、控制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与人之间又必然互换活动并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制约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反过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制约着人与自然的关系;同时,物质生产完成后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作为目的在生产者的头脑中的以观念形式存在,这个目的是生产者“所知道的,是作为规律决定着活动的方式与方法的”,这也就是说,物质生产活动既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活动,也是人与人之间活动互换活动,同时又是人与自然之间观念与物质的变换过程;这样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找到了把能动性、自主性、创造性与现实性、客观性、物质性统一起来的基础;
二、实践的人学意义、基本特征、基本形式
1 人学意义:
实践构成了人的存在方式,因为,与动物不同,人是在利用工具积极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维持自己生存的,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表现:a 从人类生存的前提看,人类生存的前提就是必须要能够生活; b 从人与动物的重要区别来看; c 从人的本质来看,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而现实的社会关系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生成的,人在实践过程中创造、生产人的社会联系,社会本质,同时又使自己成为了社会存在物;社会存在物、有意识的类存在物使人的活动具有了能动性,使人脱离了动物界,成为了能动的自然存在物;人在实践活动中把自己从动物界提升出来,创造出人之为人的一切特征;实践构成了人的特殊生命形式,即人的存在方式;能动的自然存在物、社会存在物、有意识的类存在物统一于实践活动中,这表明,人通过实践使自己成为了一种可创造的主体性存在;
2 基本特征:
客观现实性
自觉能动性
社会历史性
3 基本形式
物质生产活动;
处理人与人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即人类社会交往以及组织、管理、变革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
以观察、实验为内容的科学活动;
三、掌握实践的客体概念,主体对象化、客体非对象化
主体是指从事实践与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是指实践与认识活动指向的对象
1 实践的主体
实践的主体是指在实践活动中具有能动性、自主性的因素,承担着提出实践目的、操纵实践工具、改造实践客体等任务;
实践主体的能力结构:人本身的自然力;在主体的实践领域中为主体实际掌握的经验与知识,是主体能力结构中的智力智慧因素;主体能力结构中的情感、意志,是精神因素;
实践主体的社会结构:从社会构成来看,实践主体主要分为四个类别:个人主体、集体主体、社会主体、人类主体;
就实践主体的结构能力分析显示,主体与客体不仅发生着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而且主体与主体之间也结成了一定社会关系,他们之间也发生着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具体的实践主体一方面受整个社会历史以及其他主体的影响,同时也以其能动的活动在不同的方面与程度上影响着社会历史,因此,在实践活动中,不仅主体与客体之间相互作用,而且在主体内部也发生着不同主体之间的社会交往与互动的过程;
2 实践的客体
实践客体是主体活动对象的总和,是进入主体对象性活动领域,并同主体发生功能性关系,或者为主体活动所指向的客观事物;
理解实践客体可以从下面两个方面入手;
从上面两个方面理解实践客体原因;
客体的三种基本类型:自然形式客体;社会形式客体;精神形式客体;
3 主体对象化和客体非对象化
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实践主体 一方面受到客体的制约与限制,另一方面又在不断发展自己的能力,以主体的能动活动突破超越这种客体限制;主体与客体之间的这种限定与超越或者限定中的超越关系,就是实践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实质;从二者相互作用的内容和结果来看,其相互作用是通过主体对象化(客体化)和客体非对象化(主体化)的双向运动而实现的;
主体对象化
客体非对象化
主体对象化与客体非对象化的关系
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实质
四、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辩证关系及其实践基础
1 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含义
主观世界:是指人的意识、观念世界,是人的头脑反映和把握物质世界的精神活动的总和;主观世界包括意识活动的过程,也包括意识活动形成的结果,即观念;欲望、情感、思维等都属于主观世界的不同表现形式,是知、情、意的统一体;
客观世界:可感知的、物质的世界,是人的意识活动之外的一切物质运动的总和;从内容上看,它又分为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前者不依赖于人的活动而存在,后者是形成于人的实践活动过程中但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是他们都是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物质存在,而非意识、观念的集合体,二者一起构成了这个外部世界,即物质世界,即客观世界;
2 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分化
二者具有异质性:前者不在意识活动之中,后者在意识、思维活动之中;
二者具有不完全同步性: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3 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
二者内容同构
二者运动规律同一
二者相互转化
4 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分化与统一的现实基础就是人的实践活动
二者的关系形成于实践关系中
二者的基点
二者相互转化的基础和途径
实践是人有目的的活动
五、、领会实践的世界观的意义
1 其体现在,其创造了一个与自在世界既对立又统一的人类世界;
2 其不仅体现在世界的二重性上,又体现在人类世界(感性世界)的不断发展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