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12月12日,在1936年發生了史稱“雙12事變”(中共稱之為“西安事變”),張學良、楊虎城在西安實行“兵諫”,扣押了前往西安督戰的蔣介石。後在包括中共在內的多方斡旋下,事變得以和平解決。
因為這次事變促使了蔣介石政府暫時放棄了和中共的對立,實行了第二次國共合作,全國一致抵禦外侮,聯合抗日。
也給處於剛從艱難大轉移(就是屢被歌頌的“長征”)中走出來,還沒有得到喘息的中共紅軍部隊贏取了彌足珍貴的休養生息的時間。
因為這些種種原因,中共對張楊二位將軍,特別是張學良,給予了非常高的評價,這個評價已經超越了事變本身的歷史價值(其實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隨著日本對中國的全面侵略的展開,全國民眾對政府的消極抗日和對異己的殘酷鎮壓已經非常不滿,放下偏見、一致抗日已成了全國民眾的共同呼聲。所以,國共的二次合作的時機已是水到渠成。而張楊二位就是在這關鍵的時刻做了推手。)
回顧張學良的一生,可以稱得上大書特書的歷史功績,大概就是被中共捧上天的“西安事變”的功績了吧。
縱觀他的一生,特別是張作霖死後,他執掌東北軍開始,他的一生實在是乏善可陳!
其父死於日本人之手,他不報父仇,是為不孝!
“九·一八”,不抵抗,任由日本人佔領其父賴以起家的東三省,不顧東北民眾淪為亡國奴的悲慘遭遇,是為不仁!
任由手下將領和士兵在日本的屠刀之下頑強抵抗而不顧,自己卻躲在北平的舞廳里,躲在趙四小姐的石榴裙下,跳舞、抽大煙,是為不義!
後來的“西安事變”,為了妄圖洗刷自己“不抵抗將軍”的污名,把自己的“領袖”扣押起來,是為不忠!
忠孝仁義!
不忠不孝不仁不義!
說張學良是“四不將軍”,當不為過也。
—— 秋寅 說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