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的“缺钱”印记,成了这辈子绕不开的坎,也成了往前闯的劲儿
年少时的“钱困”,是刻在心里的窘迫
人真的会被年少时求而不得的东西困住,我最深的感受就是“钱”。小时候家里穷,别的孩子过年有新鞋、交学费不费劲,我却总在这事上犯难。小学交学费,老师一催,就知道家里拿不出,只能跟同学躲厕所,或者回家转一圈跟老师说“家人没在家”。那种因为没钱的窘迫,现在想起来还很清晰,也让我打小就“穷怕了”。
穷怕了的日子,催着自己早当家、想出路
可能就是这份窘迫,让我从小就特别独立,总想着给家里减负。上高中一门心思学习,觉得这是能改变的路;高中毕业就去勤工俭学,一点点攒钱。那时候不光缺本金,更缺挣钱的本事和理财脑子,特意听经济之声学理财,对财富的念想里,带着点“被折磨”的劲儿——太想摆脱穷日子了。
成年后,“钱困”成了循环,也暴露了本事的欠缺
可真到毕业,这“钱困”没那么容易破。想创业,攒点钱却因没经验亏了;成家后,积蓄全投进去,总在“有钱→投入→变空→重新开始”里打转。说到底,还是自己本事没跟上:挣钱能力不够,理财经验少,本钱又薄,自然容易陷入恶性循环。
把“困”变成劲儿,踩着坎往前闯
但这“被钱困住”的感觉,也成了推着我走的动力。现在试着做副业,打磨挣钱本事,完善理财思路,想慢慢搭起自己的章法,为以后铺路。
总结
年少时求而不得的东西,像根刺,会疼,会让人总想着弥补。但如果能把这份“困”变成劲儿,去解决它、超越它,它就不再是拖累,反而会成垫脚石。我现在就在这条路上走,难是难,但每往前一步,就离当年那个躲在厕所怕交学费的自己,远了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