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教师》读书感悟
最近几天读到朱永新老师的《致教师》里的文章“做一株伟大的芦苇”中讲到:作为教师,即使没有必要要求自己成为思想家,成为哲学家,但是,应该能够成为一个热爱思考、善于思考的人,因为我们从事的工作,我们面对的学生,是世界上最为复杂的现象,最为复杂的对象。那么怎样才算是善于思考呢?其中有一项是思维的灵活性,即思维具有一定的变通性,能够根据具体情况的变化而随机应变。这让我想到作为教师,应该承认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差异,针对学生的差异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这将是教育者的素养,也是学生的幸运。
慢工出细活类型。我们班有两名学生小陈和小程,都是很有学习能力的学生,但是性格比较缓慢。七八年级的时候,小陈能保证在前三名,小程也通常在前前七名。但是,到了九年级,很大一部分学生时间观念更强了,而且伴随着学习知识全部学完,那么就呈现出“能者多捞”的状况,特别是在优等生中,这种差别逐渐呈现明显,小陈和小程这种慢性格的同学,在两次考试下来,已经稍有落后,小陈跑出前五名,小程也出了前十名。看着这两位同学还是“我行我素”的样子,我着急了——先是找他们谈话,然后跟家长沟通,课堂上还重点紧盯他两个,稍有懈后我就提醒,还跟任课老师沟通形成合力……做了一番努力之后,可想着接下来考试会好些吧,谁知道连续两周的周考都考得越来越不理想。这是怎么了?既然这样下劲儿效果不好,我感觉应该静下来观察看看。这让我发现,对于他们的慢性格,老师们越是盯得紧,他们越是手足无措,手忙脚乱,甚至还出现反感情绪。这样是不行的,因为他们这样成绩不错的学生,其实是有自己的学习规划的,虽然他们慢一些,但是他们自律性强,他们会自己抽时间把当天的学习任务补齐的,我的善意责备督促影响了他们的自信心,反而起到了反作用。特别是当我知道小陈晚上熬到12点多也要把任务完成,小程在自觉整理之前好像永远也整理不整齐的试卷袋时,我突然愧疚起来了,我反思自己只看到了他们是好学生,没有想到每个好学生也是不一样的个体。所以,我又找了两位同学谈话,告诉小陈可以在不影响第二天学习任务的情况下适当给自己减免一部分作业或者一学科作业,又夸小程说他的书桌和试卷袋越来越整齐了,老师相信你做事越来越紧凑了。这样之后,不久之后的一调考试,这两位同学依然考出了跟以前一样的好成绩。这个你让我明白了,一些学生虽然慢,但是只要他们有自己的学习规划,又足够自律,我们老师可以不过多干涉督促,因为大考之前,他们一定会把平时看着缺漏的知识补齐的,慢工出细活,慢,也有好处,要视情况而定。
顺其自然类型。班里还有两位学生,小杜和小张,这两个学生是临界生,但是有一段时间,我觉得时间紧迫了,想把他两个成绩往上提提,就对他们进行了很大鼓励,并且给他们定下了接下来考试的目标分数,反正是比他们正常水平高出了不少。还在考试之前又给“鼓鼓劲儿”,但是那次考试成绩出来,他两个还不如他们之前的正常水平。后来谈心询问情况,原来是他两个都是太想考到定的那个目标分数了,又害怕考不到,考场上就乱了心绪特别是遇到不会做的题,心态就崩了,余下的题都不会做了。哎,从那次考试之后,我想到了“揠苗助长”是不行的,只要学生学习态度端正,学习动力充足,顺其自然,循序渐进的提高才是更保险的。
渴望别人认可类型。我们班有两个女生小柴,她是特别渴望得到表扬的那种学生,别人的赞扬和认可是可以激发一个人的学习动力和潜能,但是我也对学生说,自己内心的学习内驱力才是能保证自己越来越优秀的条件。我发现这个女生对老师们的表扬和批评特别敏感,有一次考试,小柴考到了语文最高分,我美美地表扬了她,归因到了她的学习态度勤勉,书写美观规范。从那次考试之后,小柴特别喜欢做语文题了,每天保证一套,而且不懂就来问,我当然还要表扬她了,这本来也没什么,但是后来我发现,她为了得到表扬,其他学科作业都顾不上做了,这不是顾此失彼了吗?而且那时候已经是中考两周前了,所以我对小柴说,你的语文现在已经越做越好了,也可以说提升空间已经不太大了,你需要花费时间兼顾所有学科,特别是容易提分的学科和自己还能提分的学科。并且给她讲了正确看待老师的批评和表扬,因为那都是为了激发你的学习动力,一定要坚定目标,提升自己的内动力才好。后来这个女生摆正了心态,学习状态也平稳了下来。
我想,对教育热忱,就努力去做一个能创造价值的教育者。这需要在经历中不断的反思总结,才能明晰教育的意义,从而更好地创造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