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利写作日更543/600】
最近我一直在负责公司数据运营系统的搭建工作,主要目的是调整工资激励机制,使其与各岗位的销售收入挂钩。
要实现这一目标,关键在于确保公司运营数据的准确性,这是整个激励机制的基础。如果数据不准确,激励机制将建立在不可靠的基础上,导致诸多问题。
因此,首要任务是确保公司生产运营和销售收入数据的准确性。具体来说,这涉及到公司的生产管理,尤其是发货管理。发货管理又与生产计划排产、库存管理(包括中间产品、在制品、成品和原材料等)密切相关,需要实现生产各环节的联动。
这是一项庞大的工程。经过一周的深入思考和设计,我搭建了多个系统,包括原材料系统、外围单位生产管理系统、内部各产品线的生产管理系统,以及订单和发货管理系统。这些系统共同构成了公司生产运营的核心框架。
在搭建数据化框架的过程中,我经历了大量的思考、调整和优化。通过这段时间的实践,有几点心得想与大家分享。
首先,在搭建数据化管理系统的过程中,搭建者必须对公司产品的整个生产链条和生产过程有非常清晰的了解。这包括从原材料到中间产品再到成品的每一个工序、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参与人员以及每一个需要呈现的数据。只有将这些都理顺,才能确保系统的有效运行。
其次,公司的产品需要尽可能做到标准化和标识化。所谓标识化,就是每一件原材料都需要有一个独特的标识。例如,圆钢板需要有一个唯一的钢板编码,而圆钢则需要一个内部编码。这个编码可以基于其型号,但必须确保唯一性。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原材料的追踪溯源,形成整个链条的管控。
同样的原则也适用于成品。每一个成品都需要有一个唯一的编码,无论是产品编号还是其他形式的标识,都必须确保其唯一性。这样才能在数据化管理系统中实现有效的追踪和管理。
在数据化管理中,编码系统至关重要。每个产品都需要一个唯一的编码,这个编码能够清晰地对应到具体产品,帮助我们准确掌握产品的发货、生产和库存情况。因此,无论是原材料、中间产品还是成品,都必须建立唯一的标识体系,这是数据化管理的基础。
第三点,产品数量管理同样关键。对于大件产品,每个班次生产约20件,人工可以精确把控数量。而对于小型产品,由于型号小、数量多,单日产量可能高达1万件。
如果生产设备无法准确统计数量,仅靠人工计数将面临较大困难。这是我们在产品统计过程中遇到的主要挑战,期待未来能找到更有效的解决方案。
在数量控制方面,我们需要确保数据的精确性。
第四点是关于公司员工生产记录的联动管理。每个产品都涉及出入库操作,因此所有出库动作都需要实时统计,以确保生产产品的联动性。这包括订单下达时在系统中的及时呈现,以及半成品委外加工的数量和送货情况的记录。
由于我们管控的外部单位较多,每个单位的送货数据都需要及时录入系统。此外,生产过程中的产品出入库和报工信息也需实时体现。整个生产环节,包括外围供应商、生产员工、订单下达和发货统计员,都需要协同工作,确保各自的生产数据能够及时准确地录入系统。
这是一个庞大的联动工程,需要整个团队的通力合作和相互配合,以确保生产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如果各部门未能实现协同一致,整个数据链条就会出现错乱,导致统计错误。因此,这需要全体员工的综合协同能力。
在企业内部推行数据化管理,是一项非常精细的工作,也是一个全员协同的过程。通过这种精细化管理,公司的数据化水平将显著提升。准确的数据能够为生产统计、产品成本分析以及整个生产过程的预测和管控提供有力支持,为成本分析指明方向,有利于实现精细化管理。
我认为,企业数字化管理是未来发展的方向。
希望数字化管理能够更好地融入我们的团队,为公司带来可观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