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豆瓣上看了松浦弥太郎的《给40岁的崭新开始》。虽然40岁离我很遥远,但有些道理早点明白也许会少些遗憾吧!
记得之前看过董卿主持的一档文学节目《朗读者》,我还是她的铁杆粉丝,每期都非常精彩不容错过。其中印象最深的是一位作家说过“当书改变了你的时候,你再看这个世界的眼光是和别人不一样的。”是的,书中会让你看到世间百态,体验人世冷暖,也会教你做人的道理。
感谢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感悟。昨天在车上,闲来无事,当下就去豆瓣搜索了一下。评价区里,有不少人说看了之后收获不少,也有人说写的其实就是一些很普通的日常感悟,也有人两小时内看完没什么感觉,再看一遍的时候深觉作者了不起。
说实话,一开始我也感觉是一些普通的日常感悟,还是比较常见日式语调。也就当睡前阅读来读吧。
当今天看到这篇《无法改变高度就努力培养气度》的时候,却突然感觉自己心底里有些东西给触及到了。
其中有一段“所谓‘乡巴佬’指的并不是出身于乡下地方的人,而是深藏在每个人内心里的自卑。成长环境,家庭背景或者学历,那些构成我们个人物质的‘最根本元素’,或多或少存在着自卑情结。”我能立刻体会到,自己心底里那个自卑的影子是因为什么?也许因为深藏在心底里的自卑,得到某些夸奖时总容易产生“哈,我有这么好吗?”的不自信感,或者是“小人得志”的那种嘚瑟。
自己就是那个一直没有正视自己的“乡巴佬”。松浦先生说,成长环境、家庭背景、学历等是每个人与生倶来的“高度”,如果不如别人也无法重来,与其试图美化掩饰,何不努力爱上原原本本的自己?是啊,每当不自信的时候,自己总会阿Q式地想到“我自己不是还有其他优点嘛!”之类的。
对我们这代20出头,即将进入社会的人来说,就都像一块带着棱角的石头,会在社会里给不同的人和事打磨再打磨,才会变得圆润。人总是要经历岁月的磨炼,内心才会变得柔软,才会变得有弹性。中学的时候,面对有意无意的挑衅,时不时会回一句“SO WHAT!”虽然没有纷争,但难免有不爽。对于前几天遇人不淑,识人不善的情况这类情况,好像我没有了之前的急躁和怨天尤人,相反比之前更加平静,类似这些,已经不会让我平静的湖面漾出涟漪,也不会再让我竖起尖刺来回击过去。对于这类人我选择远离~
在人前,或许很多人都知道我是乐观的,只有我知道自己有悲观的时候,但我希望悲观情绪能让我克服。人么,大不了一死,是吧,那如果死不了,就得好好地活着,好活歹活也就那么几十年,不是应该像涂抹一幅空白的画布一样让它看起来很精彩吗?
尽管我们的经济常常陷于“窘迫”,但是在生活中,我们换个方式去处理会不会有不同的效果么。就例如生活中常常碰到的一些事:“当孩子哭闹的厉害的时候,心想“如果不是因为饿或者不舒服等原因,那也许是因为她情绪上需要你安抚了,那你就应该有耐心地柔软地抱着她,直到她情绪好起来”;如果你的女儿比赛输了,你这样想“她有努力争取过了的,也许现在她的情绪更需要发泄或安抚,不是吗”?当与另一半有话题产生分歧的时候,多想一下“直接争执其实有什么好处呢?他也许不对,但也许你也有不对的地方,不如等大家情绪都平和的时候慢慢沟通一下吧”;如果跟兄弟姐妹对事情持有不同的看法时,心里想的也是“每个人的角度不同看待的事情的想法也不一样,也许有些事情并不是现在就能看到答案的,所以,不必为未知的答案而争吵”……万病气为源,没事,就不要拿自己的健康来计较吧。
记得老奶奶说过“人,非要经历些什么事,才会放下执念。”
最后一段,我看到了松浦先生说“我比较想和能够激励自己成长的人做朋友”。这点,跟我不谋而合。负面的人,总会看不得别人的好,无论过得好还是做得好,最好你们统统不如我,如果你们拥有比我好的事情,都是不择手段得来的。而正面的人,总愿意交往比自己更优秀的人,只有跟优秀的人同伍,才能让自己更美好起来。
而更优秀的人,却没有太多的时间让我们随时接触得到。所以要想得到优秀的人接触和愿意交往下去,首先得让人家看到你有提升的空间和意向,而你会因此行动了起来努力让自己变得更美好,自然而然,自己又上了更高的一个层次。
当学会放下之后,自己会发现,无论在平时的接触里,还是在我的字里行间,别人看到的都是一个平和的,上进的,乐观的我。因为有这样的自己,才有很多优秀的前辈们不嫌弃,相携并往,构建更充实的人际关系。
20岁让过去归零。换个维度,开始培养自己的高度和气度,迎接人生的另一个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