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第1集,主要是77-83年间的一些日常生活。
我于1977年出生在山东半岛地区的农村,老家一望无际全是平原,按古代的划分这里应该属于齐国。
这首歌,相信绝大多数人都听过,它的歌名叫《我的祖国》,是由乔羽乔老爷写的。这是我1977年出生以来有记忆的最早的一首歌儿,它的诞生其实早于那个年代。现在回忆起来,郭兰英那缓慢抒情的歌声都会在耳边打转转。
我家老屋的斜对面有一个小姑娘比我大一岁,幼年时经常和这个姑娘在一起玩。她的嗓音条件非常好,那会儿她会经常会哼“一条大河波浪宽”,所以说我深深的记住了ta,这首歌,还有这个姑娘。
我出生的时候,大家的经济条件都比较差。我家是三间祖传小黑屋。房子的四面墙是泥土结构。老家叫“积”,就是麦草和着泥巴,放进长方形木框,晒干后变成若干砖一样的东西,有点像做煤球。最终这些晒干的砖一样的泥块,用来砌墙。
本地的房屋若干年来都是面南背北,前面一个院子,后面是住人的房屋。那时候院墙的门也都是木门,推开的时候会吱吱嘎嘎响。你可以想象“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场景。
窗户那还是以前在电影里常见到的那种窗棂,外面再贴窗户纸。电视剧里常见的镜头,一个人站在窗外,用手指蘸唾沫抠开窗户纸往屋子里窥探。冬天你可以听到风吹过树梢和窗户纸的呜呜声。东北民歌《摇篮曲》有句歌词叫“月儿明风儿静,树叶儿遮窗棂啊”,意境很美。
本地农村的百姓,都爱挖洞存储地瓜(红薯),我家的灶台边也有这么一个黑漆漆的地瓜窖,有两米深的样子。井口小,底部宽敞。有一回我不小心掉下去了。父母干活去了,只有姥姥在家。老太太想了个办法,把一个筐绑在绳子上,然后我蹲在筐子里,姥姥把我从底下给拽上来了。运气好,那次居然没受伤。
那个年代照明主要靠煤油灯,煤油灯的种类有很多种。在墙壁上会预留一个洞作为灯窝,可以同时照亮两间房,风一来灯芯带着火苗随风摇曳。
吃饭的时候桌子上会放一个“罩子灯”,带玻璃灯罩的煤油灯,不怕风吹。那时候人们结婚,会在后窗放一盏“罩子灯”,象征白头偕老。
室外场合主要是用“马灯”,也是带玻璃罩,玻璃罩外面的主体结构是铁的,用今天术语说“健壮性”比较好。
老屋的生活一共有六七年,我印象里只有在过年春节的那几天家里才会有电。父亲从邻居家里边儿牵一根线过来,然后在堂屋装上一个白炽灯泡。你会觉得,哎呀这个灯泡比起煤油灯来说简直是亮堂多啦,整个屋子用一个词来说就是篷陛生辉呀。
过年的时候爸爸也会做一个特别的灯笼。把盐水瓶子就是我们输液的瓶子,那个底儿给弄掉,然后把四根铁丝穿在一个木板上,木板上放一个煤油灯或蜡烛,再把那个没底儿的盐水瓶穿过铁丝,拴在木棍上。你可以想象它的画面。我就挑着这样的一个比较简单原始的灯笼,到大街上去跟其他小朋友玩,在夜色下捡鞭炮。现在回头想想还是挺温馨的,也非常有乐趣。
小的时候各种煤油灯是老百姓过日子不可或缺的东西,煤油用来供给照明,还有柴油给农业机械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