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民以食为天,管你是王侯将相还是贩夫走卒,三天不给吃饭喝水,保证铁打的硬汉也消受不起,饮食的第一要义在于充饥解渴,是为了活着,第二要义则在于享受生活,是为了幸福。
放眼全球,如果中国敢称自己在饮食文化方面是世界第一,几乎没有哪个国家敢称第二。
五千年的历史孕育出鲁、川、粤、闽、苏、浙、湘、徽共八大菜系,以及炒、烧、煎、炸、煮、蒸、烤等多达20余种烹饪方式,其种类之繁多,手艺之复杂令人叹为观止。
2018年《舌尖上的中国》纪录片首播,挑动了无数人的神经,也勾起了无数人的乡愁,中国饮食文化的魅力从此更加势不可挡。
如今我们的餐桌上有这么多美味,和古人对三餐的讲究有很大关系,在吃饭这件事上,祖先的门道可一点都不输给现代人。
拿经典名菜东坡肉来说,它最早出自宋代大文豪苏轼之手,上好的成品晶莹红润,色香俱全,咬一口唇齿留香,回味无穷,肥而不腻的东坡肉再搭上香醇的绍兴黄酒,足以称得上是人间绝配。
关于东坡肉的起源,现在流传的主要是以下这个版本。
相传苏轼任职杭州知府期间,某月正值雨季,西湖水泛滥成灾,苏轼组织民工为西湖修一座堤坝,百姓为了报恩,便在过年的时候成群结队地给他送好酒好肉。
盛情难却,苏轼收下了礼物,他将猪肉切成方块,佐以各种调料,把肉块烧得鲜美可口,然后差衙役挨家挨户地送菜,百姓看到苏轼如此慷慨就更加感激他,于是将这道菜命名为“东坡肉”。
苏轼特意写了一首《食猪肉》来记录做菜和用餐时的体会,另一篇《老饕赋》更是把他作为一名资深吃货的情形反映地淋漓尽致,如果苏轼改行当厨师,想必也会名留青史。
像苏轼这样洒脱不羁的文学大家,亲自下厨是为了一个乐字,而有的人吃饭则是为了一个排场,仅仅填饱肚子已经不能满足他的欲望了。
南宋年间,一位秀才进京赶考没有考上,身上的盘缠也花光了,内心极度郁闷,想要轻生,可是又不想死得太窝囊,于是走进一家客栈,把小二喊过来,告诉他店里的好酒好菜尽管上,小二以为遇上了一位大款,乐坏了,连忙笑着点头哈腰,然后一溜烟地跑去找掌柜。
不一会儿各色时鲜,果蔬,冷盘和酒水在桌面上摆开,菜品一道又一道地被端上来,旁人一看,豁,好大的排场,有水晶肘子,四喜丸子,东坡肉,西湖牛肉羹,龙井虾仁,蜜汁火方等共十几道菜,这些全部都是临安城内的名菜,连皇上都不一定一餐吃这么多,而且餐具都是银制品,这是哪来的富家子弟,这么阔绰。
从晌午到傍晚,秀才足足吃了约三个时辰,等吃得差不多的时候令人无奈的一幕出现了,秀才忽然不想死了,享用了这么多美食以后,自己的精气神完全被补回来了。
面对五两银子的账单(约合人民币4500元),秀才欲哭无泪,只好在店里充当洗碗工来偿还这笔饭饭钱,这一干就是好几个月。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在吃饭这件事上也极为讲究,不过方式很特别,他这一生杀人如麻,却对厨师礼遇有加,尤其是洪武年间的御厨徐兴祖,朱元璋对他十分亲切友善,相比之下那些开国功臣则被处处提防。
朱元璋善待厨师,甚至让儿子们敬重厨师,是因为在他眼里,厨子等同于潜伏在身边的杀手,一定要收买他们才行,否则哪天厨子对自己不满,就会在饭菜下毒,最终轻而易举地要了他这个九五至尊的命。
至于用银针试毒,生性多疑的洪武帝恐怕也是一万个不放心。
明朝开国后不久,朱元璋废除丞相制,每天忙得团团转,然而有一个商人成功引起了他的注意,这个人就是沈万三。
沈万三,苏州人士,出身商贾世家,是元末明初的江南第一富豪,为人慷慨,乐善好施,对于国家也是常系于心,他甚至打算承担修建的长城的一部分费用,朱元璋对此人非常妒忌,认定他向自己炫富,于是亲自前往江南想好好料理一下这个沈万三。
沈万三在苏州资产无数,其中就包括一家酒楼,这家店因为几样特色菜远近闻名,朱元璋听说后就决定先去那里瞧瞧。
听闻皇帝大驾光临,沈万三有点吓坏了,连忙亲自前来招待,来到店里的朱元璋眯着眼盯着跪迎的沈万三,没有说话,这时随从大喝一声:还愣着干什么,赶紧把你们店最好的菜给皇上呈上来。
小二被这一声吓得腿脚一软,扑通趴在了地上,沈万三也着实受了惊,连忙应声说遵命。
也不知后厨在烧什么菜,还没装盘它的香味就已经传到了大堂,不一会儿香味越来越浓,大家伙都知道本店最好的菜就要闪亮登场了。
摆上桌的这道菜让朱元璋等人无不眼前一亮,烧得红酥酥的蹄髈被装在青花瓷制的圆盘里,肉的表面被淋上深褐色的酱汁,酱汁顺着纹路的滑到了盘底,再配上绿油油的葱花,就算把这道红烧蹄髈称为艺术品也不为过。
朱元璋强忍着食欲,他本不是来尝鲜的,他是来找个借口治沈万三的罪的,现在蹄髈不切开就不方便食用,一旦沈万三动了刀子,必然触犯在天子面前不能动凶器的禁忌,这样一来就沈万三就在劫难逃了。
沈万三很聪明,他知道平民在皇帝面前用刀是死罪,于是从蹄髈里面取了一块像小刀一样的骨头,不急不缓地用它把蹄髈切好供皇帝食用,朱元璋一看没辙了,就默默地动起了筷子开始品尝,边吃边说味道真好。
吃到一半,朱元璋突然又问,这道菜是什么名字,当时全国上下都忌讳说“猪”,“猪”和国姓“朱”同音,谁也不敢随随便便说这两个字,朱元璋很明显又在发难,可是沈万三再次灵机一动,张口说到:“皇上,这叫万三蹄。”
这下朱元璋彻底没脾气了,只好把饭吃完,抹抹嘴就走了,从此“万三蹄”名震江南,并一直流传至今。
关于传统美食的故事数不胜数,正因为中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才会有那么多动植物被发掘,成为食材进入我们的生活,融入我们的血液,当然一些野生动物,尤其是濒危动物是不应当食用的。
一道菜,可以让远道而来的食客欣喜若狂,也可以让四处漂泊的游子潸然泪下,味道是深入骨髓的记忆,妈妈的手艺是每个人永不磨灭的情怀,我们品尝的不仅仅食物,更是对家的眷恋,是某处温柔乡的呼唤。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古人为了解决温饱问题与自然界斗争了千年,今日的我们无疑是幸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