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过于在意他人的评价吗?


有过这种情况吗?

参加的妈妈不焦虑陪伴营,隔壁职场妈妈组的伙伴提到过过于在意他人评价。这个话题被选为妈妈话题在我们全职妈妈组进行讨论。

当时的主题是这样的

新鲜出炉的妈妈话题来喽:

①你是玻璃心妈妈吗?

②或者你曾经有过玻璃心的阶段吗?

如果你已经不再玻璃心,是如何让内心变得更强大,说一说你的方法。

截图我当时的回答,下方如图。

关于玻璃心
怎么破?

晨读《走出人格陷阱》之“你为什么太在乎他人的评价”,在这里找到了答案。

童年时,被养育者或者重要他人控制,否定感受。这会形成如下逻辑——“我不知道我是谁,所以我要通过别人对我的评价来认识自己”。

书中提到,如果你也有这种逻辑,可以断定,在你小时候,在你家中,一定有很多亲人持有这种看法——他们知道你这个孩子是怎样的,而你不知道。

持有这样的看法关键是为了引出后面的一个结论——“所以你要听我们的”。

书中还提到,家里没有人给武志红老师灌输这样的观念。相反,他的父母从来不会干涉他的判断,他们非常尊重他的感受。

举了吃饭有段时间“只吃面,不吃饺子”,“专注看蚂蚁”的事例,他的父母对此“在其他人吃饺子时,特意给他准备一碗面”,“不评判他看蚂蚁的行为”,有的是尊重和接纳。

父母的这种养育方式,让他童年的感觉没有被破坏,所以他做什么事情都有清晰的立场,而这些清晰的立场都是建立在他自己对事物的感受之上的。也因此,他自然地不把别人对他的评价当回事,倒不是为了显摆自己有个性。

正是因为这种性格,基本上是干一行爱一行,很容易随便做什么事情就上瘾。因为,当自己与某一事物的关系没有受到别人的妨碍时,那种全身心投入做事情的感觉实在太好了,这种专注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奖励。

看到这段时,让我对专注有了更深的认识。在看林文采老师《心理营养》时,有过一段这样的描述。关于专注力的培养,任何年龄都不需要刻意去做,只要孩子的心理营养足够,专注力自然会好。不过,孩子专注的对象一定是自己喜欢、有兴趣的事情,能够这样就足够了,不可能每件事情上都花费专注力。如果到了一定的年龄,孩子依然是毛毛躁躁、注意力无法集中,那并不是没有培养的原因,而是负面情绪过多,影响了孩子天然的专注。

备注:心理营养(五大心理营养),不同年龄段,关注点不同。

第一:无条件接纳(0-3个月)

第二:此时此刻,在你的生命中,我最重要(0-3个月)

第三:安全感(4个月-3岁)

第四:肯定、赞美、认同(4-5岁)

第五:学习、认知、模范(6-7岁)

有没有过这种经历,上学时,喜欢的老师,他的课喜欢上,不喜欢的老师,连带课也排斥?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自我价值感不是发自内心的,而是来自老师的评价。当老师喜欢我们时,我们的自我价值感很高,这带动了成绩提高;当老师不喜欢我们时,自我价值感变低,这导致了成绩下降。

这种情况在武志红老师身上从未出现过,他可以很喜欢一个老师,但那门课的成绩就是不行,譬如英语。也可以非常讨厌一个老师,但那门课的成绩就是强,譬如小学时有三年时间非常不喜欢数学老师,但数学成绩一直很好。

之所以如此,正是因为自我价值感是发自内心的。热爱一件事,投入地去做这件事,这会带来巨大的快乐,这种快乐本身会驱动继续投入这件事中。别人的评价基本影响不了做一件事的热情。

知道了自我价值感和专注力的源头,对于更好地养育安安和加加,内心多了一份笃定。

写在最后

假若你很在乎别人对你的看法,这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在你成长的历程中形成的。现在就去检视一下你的成长历程,这会帮助你从别人的评价中解脱出来,从而投入地去做你喜欢的事。

育儿先育己,自我先检视,多一份觉察自省。愿我们逐步成为真实的自己!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