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了下母上大人,问了问“您知道徐庶是谁吗”,得到回复“知道呀,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嘛”,这个歇后语确实深入人心,就像身在曹营心在汉的说法一样,广为流传。但是想提出一个异议,徐庶,真的进了曹营就一言不发嘛?
哪来的单福
徐庶,字元直,却从来没有叫过单福这个名字,只是《三国演义》对《魏略》的误读,“庶先名福,本单家子”,是单家的孩子,只是姓徐名福罢了,注意跟东渡日本那个徐福没什么关系。
浪子回头金不换
年少的时候还是个调皮捣蛋的人儿,谁还没个江湖梦,仗剑翩翩少年,不像现在只能做做梦,徐庶是真的出手了。“尝为人报雠,白垩突面,被发而走”弄了点白粉化妆,披头散发,想要给朋友报仇,结果把自己陷进去了,还好有先见之明,遮掩了容貌。徐庶被抓住了也不说话,官吏拿他没辙,绑在柱子上要对他行刑,还好友人及时来救,不然徐庶这个名字可能只能在市井故事里听到了。
在生死间走过一遭后,徐庶自然有所反思,“於是感激,弃其刀戟,更疏巾单衣,折节学问”,不再舞刀弄棒,换一身打扮,也学一身知识。徐庶是下定了决心要改变,先是拜访学生精舍被人嫌弃有前科,就“卑躬早起”,带着学识离去。
出山扶蜀汉
正巧在荆州避难,可能也被刘备的名声所吸引,徐庶就加入刘备阵营,也受到了器重,“先主器之”。随后就做了看来是他最大功绩的事情:推荐诸葛亮。中间徐庶做了多少事没看到记载,就先不妄言。
徐庶的能力是该被认可的。看看徐庶的朋友,早年书舍认识的石韬,“崔徐之友”崔钧,还一个诸葛亮,都说人以群分,跟这群人在一起徐庶又能差到哪里?再看诸葛亮对徐庶的夸赞“惟徐元直处兹不惑”能够明辨是非,“后交元直,勤见启诲”每每都能有启发。“苟能慕元直之十一,幼宰之殷勤,有忠于国,则亮可少过矣”这句话其实不是正面评价,但只要徐庶十分之一的才能就足够发挥效用,可以侧面看出诸葛亮对徐庶评价很高。
转身向曹魏
刘琮献荆州,刘备被曹操的骑兵追得苦不堪言,诸葛亮和徐庶两个难兄难弟一起被曹操击败,徐庶的母亲也在乱军丛中被抓获。这个消息对徐庶来说简直是晴天霹雳,心里完全承受不住,连忙找到刘备辞行,说蜀汉皇图霸业没有他了,“今已失老母,方寸乱矣,无益于事,请从此别”,就这么挥一挥衣袖,辞别蜀汉,进入曹魏。
一言不发?
历史到此只能看出徐庶是个大孝子,但他进曹营一言不发实在让人疑虑。首先是《三国志·蜀书》里没有徐庶传,只在诸葛亮传提了两句,关于徐庶的记载更多的是在《魏略》中。“福至右中郎将、御史中丞”右中郎将可是四品官员,御史中丞更是一个检察官的位置,没道理一个一言不发的人能坐上这个位置吧。
不过未尽其才倒是真的,“魏殊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见用乎?”这个时期曹操已经一统北方,确实不缺人才,像有献城之功的蒯越也只是被封为光禄勋,仅比徐庶高一级,像徐庶这种什么投名状都没交的人还能做到这样的官职,说一言不发我是不信的。
历史总是湮没在时光里,愿细细追寻。
看官感兴趣的话,三国系列都在这里了
三国流年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