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新媒体的日渐壮大,已经让人感觉它膨胀到几近爆炸。尽管,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获取了更广的信息收集和分享渠道,但是,也同时受到了很多的伤害。
网络的存在和疯狂发展,似乎让每个人都成为通晓天地的灵通之人。无限制的输入,让每个人都像是个茶壶,进口大,出口小。万花筒般的网络世界里,到处都是信息的出口港湾,人人都学会了搜索信息,用时点击,问时搜答,复制粘贴,搬运功夫十足,可能够输出有价值信息的却越来越少,海量的信息,仍旧只属于网络,高雅的表述也仍旧只属于网络文学卡片。
不少的网民依旧本着接地气的态度,在网络匿名性的“保护伞”下,唠叨百般刁难的不易生活,倾倒无处抛洒的情绪垃圾,平衡一下现实生活的畏手畏脚,安慰一下生存压力下的灰色心情。做不做专业的网络喷子不重要,重要的是,可以在嘲讽别人和辱骂现实中获得久违的快感和心底那一丝丝蠢蠢欲动的存在感。
网络到底是推动了文明,还是拉垮了素养?
二
最近帮着老师在新媒体平台上发布了一些书法作品欣赏视频,不图名利,不求回报,单纯的只是想把传统书法弘扬一番,把书法的魅力展示于众,招引更多的书法爱好者前来交流,共同进步。可终究,理想是美好的,现实的噼里啪啦的。
老师从来没有自认为已达大师级别水平,为人谦和,只是想探探网络新时代艺术交流的新潮。可不管如何低调,总会在评论区冒出很多自以为大师的人,站出来指指点点,话语中带着满满的不文明和不友好。莫名其妙抨击一番,于是招来了评论区的观战,行外的看热闹,行内的笑而不语。
于是,换一种发布方式,把标题上的人物介绍删除,改入一些惯用的招揽性“专业术语”,什么“快来看啊~”“不看保你终生后悔”“给你一个提高艺术修养的机会”,或是来句“广大书法爱好者的又一大福音”等等绚烂的网络语。结果在意料之中,阅读量、转发量大增,好评如潮。同样的作品内容,却有了不同的网络命运。
随便刷刷微博,看看头条,你就会发现,评论区里的中国话,多了更多难以消化的味道。
三
这个世界,最可怕的不是坏人嚣张,而是好人沉默。在更多的网络评论区里,多数人成了看热闹的沉默者。
突然想到鲁迅那篇《药》中民众围观砍头的情节,“一阵脚步声响,一眨眼,已经拥过了一大簇人。那三三两两的人,也忽然合作一堆,潮一般向前进;将到丁字街口,便突然立住,簇成一个半圆。老栓也向那边看,却只见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静了一会,似乎有点声音,便又动摇起来,轰的一声,都向后退;一直散到老栓立着的地方,几乎将他挤倒了。”
砍头真的那么精彩吗?最可怕的当真只是那沾血的馒头吗?
回归现实,网络中的沉默者是不是也同样成为网络暴力的缔造者之一?而那些网络喷子又从何而来?
或许,眼前的你也曾经冲到网络海洋里以匿名的形式发发脾气,宣泄情绪。也许,并没有因为什么特别的原因,只是心情不好,想刷刷存在。也许,就只为快乐自己。
总提倡创建文明国家,文明城市,可文明的网络时代何时才能到来?
中国话随着世界的多元化,正大踏步走出国门,我们传给世界的,到底该是哪种味道的中国话。都说每个人都是带着各种面具的多面体,在不同的环境下,面对不同的人,塑造着不同的形象。难道说,中国话也需要这样吗?这个代表国人的名片也需要多个版本吗?
这个问题或许真的是道难题。
喜欢的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拾起留痕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