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女儿比赛几天的空闲时间里,在读《长安十二时辰》。
与它的邂逅,起码经过了两层铺垫。
一是影视剧的宣传。
许多媒体长篇累牍,解读演员,解读剧本,解读拍摄。大多数是称赞,惊艳,不由得人不去好奇。
二是作者。很巧的是七月份我女儿参加了一个国学节目的录制,邀请的嘉宾就是马伯庸。
准备去接女儿回来的前几天,女儿就在说,因为马伯庸要来,所以好多参赛选手都准备了这本书,希望得到作者马伯庸的签名。
虽然都是外界因素,但不知不觉促进了内因的转化。让我在拿到这本书的那一刻,就对它充满了好奇。
十二个时辰的时间设置,庞大冗繁的内容,深刻丰富的人物刻画,这几个因素的组合,本身就是最好看的看点。
向来对写书的人特别佩服。他们是如何把那么多人物,那么多情节,糅合在一起展现时代,剖析社会的呢?
能刻画出那么多的奇人异士,构思那么多的权术谋策,描写那么多的跌宕起伏,作者本人应该就有丰富的阅历和故事吧?不然如何以一支笔写尽古往今来?
情节的构思不容易,人物的刻画应该更难。
张小敬貌邪实正,关心长安城每一个陌生百姓的安危,却也能毫不犹豫杀掉自己亲手送进贼窝的暗线;憎恨朝廷的黑暗,却又为朝廷尽心尽力;毕力铲除社会的毒瘤,却又和社会的黑暗相依并存。
书未读完,唏嘘感叹已经数次。
期待读书完成后再去观剧,能有更清晰更深入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