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了我的第一幅油画,自我感觉良好,好像真的会画了似的。
晚上开始第二张,不知道该画什么,原则不过是画实物,但眼前有许多东西,我不知道画什么。
还能画出类似第一张的感觉吗?
这一天我搬进了小房间,和几个大姐一个小朋友一起画。
看到他们有的画茄子,有的画辣椒,我眼前只有一张沾满颜料堆了各种东西的小桌子。
再三思量,我收拾小桌子,摆上了矿泉水瓶,随手捡了别人画完扔在那儿的一个有点皱的红辣椒,两颗葡萄,准备画静物写生。
一起笔就感觉不好。内心里逃避那些复杂的部分:最靠近我的桌角,桌子下方团成一堆的围裙,后面的墙,还有墙上那么多的画。下意识选择最容易的俯视视角,刷出了一个桌面。
林老师到画室来的时候,我已经刷完了土黄色的桌面,用干涩的浅蓝画出了瓶子的形状。左看右看,知道画的很怪,和我看到的实物完全对不上。
林老师却说,就这样画,别怕画复杂的东西,把你看到的桌子下面墙上的东西都画出来。我没敢吭声。但心里大概已经认定根本不愿画那些凌乱的背景。
这一幅有点画的不开心。开始了就必须要完成的强迫症发作,让我在认定没画对的桌面上,勉强地继续画那个辣椒和两颗葡萄,尽力去表现光泽。
努力地改,努力地去想林老师说的,画实物只要观察,认真地画就好,没有什么正确错误。但忍不住一边画一边觉得越画越糟。
于是满画室转悠,看到星原的半墙画,听他讲创作的过程,感觉里面充满了原始的生命力,是随性的创作。我懊恼地想,为何自己的思维受到这么多限制,不能自由表达内心的感受呢?
回到画架前,尝试放弃美不美的判断,学着用阴影表现立体感,学着配色刷墙面,一遍遍补充桌面的细节,流淌的颜料,斑斑点点的色块,瓶子映出来的桌面,画出来,不满意,又涂掉,最后,终于放弃,就停留在已经完成的部分。
现在看,我觉得,墙上的那些色块,无意间泄露了我的情绪:有点暗淡,灰灰的,不平静,不清澈。
本来我以为,顺利画完第一幅受到表扬的画,后面会有更多更好的体验。不切实际的期待,拉高了我对自己的判断,让我品尝到一种被什么东西堵住无法畅快表达的难受。
我宣布不喜欢这幅,因为觉得没有感情,没有我想要的表达。在后面几天里,每次看到它,都觉得不好看,也没有创意,一度不想带回来。
要离开双溪的时候,我纠结要不要带走这幅画,天天在画室指导的小王老师说,其实这幅不错,是能够挂在家里慢慢品的,有它的风格和味道,唯一的不足只是墙上的色块有点灰暗,你镶个框会很好看。我说,透视都画错了,比例也失调……小王老师的声音脆脆的:每个人都有观察事物的方式,没有什么一定的模式,那些透视的原理,也是在画多了之后才慢慢被总结出来的,谁说一定要那样画呢?只要你把空间表达出来就好啊!
好吧,我还是觉得可能老师的眼光和我们普通人的不一样。但当我按照最后的要求把画拿去拍照,试试画室的画框,确实有些不一样的感觉。
现在我坐在家里看这幅画,真觉得并没有那么糟。
当时当地,我的观察只能到那种程度,我的表达只能到那种程度,都是真实的,有我自己的感情在里面。这恐怕和一般意义上的正确的写生不同,也无法比较,它就是属于我自己的。
因为,每个人眼里的世界都不一样。
真庆幸我把它带回来了。这也是一种独一无二的记录。不会再有人把桌子画成这样,把水瓶画成那样,我自己也做不到。
画里是曾经的我,不能重复再现,却值得记住和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