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今日关注:20171210第282天
蜂群思维
一、概念
什么是蜂群思维呢?你可能会脱口而出:「所谓『蜂群思维』,就是去中心化、分布式的意思。」你可能还会说:「蜂群思维就是互联网思维。」
这两种说法都没错。KK 在《失控》的第二章专门用一整章的内容来阐述蜂群思维。
蜜蜂在选择新的蜂巢地点的过程中,一开始的时候,有五六只担任侦察工作的蜜蜂会去寻找适合新家的地点。他们找到自己喜欢的地方后,就会回到蜂群面前,用舞蹈来报告它们侦查的结果。舞蹈跳得越夸张,就说明它对它所发现的地点越满意。然后一些蜜蜂就会根据它们的舞蹈,各自挑选一个地点去进行考察,回来后再加入到侦察员当中,用舞蹈的方式来表达它们考察的结果。如果一个地点能得到更多的蜜蜂认可,就会吸引更多的蜜蜂前去考察。这就像是一个滚雪球的过程。最终,哪个「雪球」最大,也就是说,哪个地点吸引的蜜蜂最多,整个蜂群就会跟着这些蜜蜂搬到它们所喜欢的新的地点。
KK 认为,这样一个过程体现的是一个由白痴享有和白痴治理的选举大厅,是彻底的分布式管理;而蜂群名义上的统治者蜂后,只不过是一个谦卑的跟随者。这样的系统,虽然看上去杂乱无章,但往往最终能体现出一种整体上的一致性,就像一个有机的生物体一样。
蜂群思维是一种集体思维,是指由许多独立的单元高度连接而成的一个活系统,能同时进行感知和记忆的分布式内存,具有典型的自适应性特征。
蜂群思维一定超越了它们的个体小蜜蜂思维。它的神奇在于,没有一只蜜蜂控制它,但是有一只看不见的手,一直从大量愚钝的成员中涌现出来的手,控制着整个群体。它的神奇还在于,量变引起质变。要想从单只蜜蜂的机体过渡到集群机体,只要增加蜜蜂的数量,使大量蜜蜂聚集在一起,使它们能够相互交流。等到某一阶段,当复杂度达到某一程度时,“集群”就会从蜜蜂中涌现出来。蜜蜂的固有属性就蕴含了集群,蕴含了这种神奇。
二、蜂群思维的四大特征
1、没有强制的中心控制
2、次级单位具有自治的特质
3、次级单位之间彼此高度连接
4、点对点间的影响通过网络形成非线性因果关系
三、如何运用蜂群思维
KK 认为,互联网社会和互联网经济,也具有「蜂群思维」这样的特点。KK 认为「蜂群思维」不是完全的去中心化、和完全的自底向上,「为了达成最好结果,我们还需要一些自上而下的智慧。……每一个有影响力的自底向上的组织得以存在很多年的原因,正在于它把自己变成了一个自底向上和一定程度上自顶向下的混合体。」
KK 在《必然》这本书的第六章「共享」当中对如何运用「蜂群思维」有比较详细的阐述。这里我们归纳成以下三点:
1、你首先要认识到,「蜂群思维」往往是低效率的。
这种低效率,是指大量用户的自发行为所产生的结果,大部分都是低质量、低价值的,需要对其进行筛选、加工和管理。《连线》杂志在1993年就试验过把他们的线上杂志完全交给用户,并起名叫《热线》;但他们立刻发现,必须要投入编辑力量,对用户提交的素材进行筛选和加工。英国《卫报》也曾经开办过一个完全利用读者的报告来运作的新闻博客栏目,但两年后就失败了。还有很多媒体都做过类似的尝试,不过结局都是,要么失败,要么就回到传统的编辑模式上。在国内,我们也看到了类似的趋势:新兴的科技媒体,很快就由 UGC 模式,也就是用户生成内容模式,转向了 PGC 模式,也就是专家生成内容。而所谓的 PGC 模式,跟传统媒体的编辑模式并没有太大差别;只不过在互联网时代,媒体可以联系到更多的专业撰稿人,建立起一个更大的撰稿人池子。所以,在「蜂群思维」的基础上引入专业的、自顶向下的控制或管理是必要的。
2、「蜂群思维」虽然低效,但它几乎总是我们开始解决某个问题的最佳方式。
想想看,有那么多几乎是免费的、而且是主动的用户来帮你解决问题,尽管看上去可能有些乱哄哄,但你可以迅速地、低成本地运作起来,并且可以很快地达到一定规模。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你也有可能找到更合适的解决方案,或者说,更好的模式。这也是为什么「蜂群思维」几乎总是可以比我们想象的走得更远的原因。像维基百科,一开始并不被人们看好,但它不仅远远地超出了当时人们对它的预期,甚至还逼得最权威的、纸质版的《大英百科全书》停止了更新和印刷。所以,从「蜂群思维」开始,是互联网创业的一个非常好的选择。
3、「蜂群思维」可以使一个系统,特别是一个生态系统,具有更丰富的多样性,从而有更强的生命力。
今年四月初在 Reddit 网站上进行的一场全球用户参与的绘画游戏。强烈建议你去看看这个游戏过程的快放视频。这个游戏过程最能体现人类社会的「蜂群思维」。在这个过程中,你能非常清晰地体会到,什么是去中心化的集体智慧,什么是多样性。
摘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