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诗》

苏轼《琴诗》原诗、注释、翻译、赏析


【原文】:

北宋  苏轼  《琴诗》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注释】

若:如果。

何:为什么。

【翻译】:

如果说琴声是从琴上发出来的,那么放在匣子中的琴为什么发不出声音呢?如果说琴声来自谈奏它的手指,那何不就在你的手指上听呢?

【赏析】:

这是一首著名而典型的理趣诗和禅理诗。

从哲理方面来说,美妙的琴声既来自于琴,也来自与演奏者精妙绝伦的弹奏技巧,是琴与演奏者的有机结合,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就如同车之两轮、鸟之两翼,二者不可缺一。美妙的琴声是琴与手指的主客观的高度民主统一,没有琴的客观存在,就不会有美妙的琴声;没有弹琴者对音乐的精通与演奏技艺的高超,没有其主观能动性的积极充分发挥,同样也不会有精美的音乐出现。诗人以琴为喻,说明了一切高超艺术的产生都是作为主体的人与作为客体的物的相互作用的结果。

从禅理方面来说,诗人以琴声来解说禅理。诗人通过设问的方式,巧妙而形象地说明了是琴与指的结合,才产生了精美的琴声。一方面,不论是从单纯的琴来说,还是单纯的指来说,其都是一种客观存在,有其在就能发出琴声来,这就是“有”;但琴与指都是无法独自产生出美妙音乐来的,这就是“无”;另一方面,精妙绝伦的琴声却又是的的确确从琴和手指上发出来的,琴声是潜存于琴与指上的,这就是“有”。缺少了琴与指中的任何一个,也不能发出优美的琴身来,这又是“无”。正是这种“无中生有”、“有来自无”、“有无相生”、“有无结合”才会产生美妙无比的琴声来,从而揭示了“有”与“无”结合、“有”“无”统一才能生成万物的普遍道理。须知,琴声潜在于琴上,要靠指头点拨,即靠“有”的推动才能发出声来,但光有指头也无济于事,“有”必依赖“无”即潜在于琴身的音才可生出声。总之,有无相生是万物生成之本。

这首诗给我们以启示:不论是谁,要想事业上干出一番业绩来,除了客观上要有一定的条件作基础外,还需要自己在主观上的积极进取与努力奋斗,才可能创造出光明美好的人生。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苏轼,字东坡,北宋人,他是一个博学多才的人,不仅精通诗文、书法、绘画,对音乐是极有感悟,对古琴音乐也是颇有研究,写...
    停云听风阅读 5,502评论 5 11
  •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意思是说: 如果说琴声发自琴,那把它放进盒子...
    杨柳依依簡阅读 3,437评论 0 5
  • 琴 诗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这首诗讲了一个弹琴的道理:一支乐曲的产...
    莺华阅读 4,803评论 0 1
  • (一) 白衣如雪 ,青丝三千。 桐琴向你,指间七弦。 (二) 夜风散开了几圈 庭前繁花开锦年 绣屏怎掩你容颜 眼底...
    字微阅读 3,647评论 7 8
  • 很多人生哲理书上都说,多与小于7岁的孩子相处,会收获很多。是的,这些孩子如同精灵,有丰富的想象力,有怎么也用不完的...
    谢谢可爱的你阅读 5,071评论 0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