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近几年自媒体的火爆,小部分群体拿着很多虚假或者老旧信息去寻求利益,这是及其不能忍受并认同的事情。最近,石赏界文下唯一评论也发生了类似老掉牙的调侃评论,“什么时候车啊?”
“什么时候车啊?”、“为什么不用来车珠子?”其实,这些屡见不鲜地陈词滥调只是一个术语而已,不就是把木头、石头等的原料、原石加工打磨成珠子,最后制成手串吗?
可很长一段时间里,UC也好,某易也罢,总会出现这样的文章:某人回家路上捡到了一块木头,以为是一块废料,想带回家当柴烧,到家拿刀正要劈,仔细一看,原来是块有名的木材!马上车成珠子,赚了很多钱……如此这类的文章套路都和上面的差不多。可“车珠子”的评论很有趣,让人发生联想。
近年,随着热钱流入文玩市场,不少文玩价格都水涨船高,而手串珠子也在此行列。内行的人视若珍宝,而外行人却看不明白,就是一个木头疙瘩,为什么非得这么珍贵?为此外行人就嘲讽那些文玩爱好者“车珠子”。于是,这一个词就这么流传出来。要我说呀,珠子这种产品确实是被夸大了,因为它的附加价值是虚的,就像前段时间的“冬虫夏草”一样,是被人炒起来的。所以,不懂行的人你还是不要去涉猎的好,免得被“车珠子”。
君不见: 春眠不觉晓,醒来车珠子;少壮不努力,长大车珠子; 举头望明月,低头车珠子; 红星闪闪亮,照我车珠子; 商女不知亡国恨,一天到晚车珠子; 夜夜思君不见君,原来君在车珠子; 亲朋好友如相问,就说我在车珠子;待到山花烂漫时,我们还在车珠子!……这怨声!难道还不足以让人反省吗?这“车珠子”可是让我浮想联翩了好一阵子的。网上此类“车珠子”的文章多如草莽,可相同的方法去玩儿可能已经吸引不到读者们的注意力和兴趣了。只能说是老掉牙的套路,在同一个人身上不可能发生二次、三次甚至更多次的,而给予回应的基本都是大家一起车珠子之类的留言,对于那些小群体来说,你们该换套路啦!不然,文玩界的智商都被拉低几万个层次啦!
其实,世面上绝大多数的手串珠子,小部分为人工制作,而大部分为一般原料“车”出来的。比如一块蓝珀原石切皮凿伤后,需要找准遇光发蓝的那一小块儿位置,在进行切割打磨,才会出现各种各种的蓝珀文玩物件;而木类的则需要达到硬度指标,从而使其在制作过程中不会裂开......
如今互联网之中,我们每天应对如此之多的信息,可只要抓到自己感兴趣的,难免信息先入为主,使我们对一件事物的看法产生潜意识的默认或者不同的看法,可我们喜爱文玩,并不该只是喜欢文玩其内质材料的名头。就比如和田玉的矿源都枯竭了,我们还在惦记着物以稀为贵的和田玉,巴掌大小的和田玉都几万块,可真假不说,产品证书不说,其种种好处不说,别人的宣传真的那么神乎其神吗?就好比某宝店铺之中的衣服在模特和PS的效果下种种动人、凸显气质、不可比拟的美,买过之后,自身试穿又是如何呢?只能说,我们太依赖于网络了。
我们对于文玩需要的态度应该是这样的,了解其原料的所有最基本的知识之后,再去看其雕工,看其对于自身气质、形体的搭配,而不是想着琥珀能治病、翡翠能养人、产品证书是AAA......之类并没有任何作用的空话,还有那些神乎其神的图片,不拿手里,不去鉴定,您知道是真是假?网络之中暂时并没有“权威”这一词儿,所以您只能无奈的说“车不车”的故事了。
可今天砍一棵儿树,明天赌一块儿石的做法对于普通群众而言,这简直是不可思议,甚至是荒谬的。虽然很多人对于文玩的文化气息与人文艺术的感情已经在小部分群体的套路之中消磨殆尽了,可真正的上等好料,不会拿去车珠子;而真正的文玩编辑,不会一直去写手串,不会一直去发联系方式,也不会留个人的某些号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您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