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看了《余罪1》,开头很多是轻松惬意的校园生活描写,和后面几本风格不太一样。
真没想到,解冰这样的人,还会顾打手,和后面高大上的形象完全不符。打的就是余罪,只因为拿校花安佳璐开了个玩笑,护着心上人可以理解,还玩儿阴的,当然最后不是余罪对手。
全书主要说了许平秋到警校去挑人的事,神奇的余罪早知不是好事,尽管待遇优厚,还是劝身边的人不要参与。审核的过程挺有意思,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没跳出许平秋的算盘。大家还是一起去滨海接受特殊审核了。
没有钱、卡、身份证,有一个手机,只能打一个带你离开结束任务的电话,怎样能在都市里生活40天?
这个问题我还和儿子讨论过,也许会用到里面一些警员的办法,但是,余罪同志的确是独一无二,他的创意还真不是一般人能想到的。
帖小广告,给小朋友写作业,捡破烂,摆摊子出老千……在夜总会当领班就算奇葩了,余罪在机场倒卖打火机,出来打劫盗窃团伙黑吃黑;买通保安塞塑料袋在汽车排气管,再联系修理厂拿回扣,竟然还能想到用追踪定位器耍的监控他们的警员团团转。
40天,有的人吃不消考核失败了;有人蓬头垢面,苟延残喘终于熬过来了;还有在这些天里泡了一个对自己死心塌地的妹子的;当然,也有能人,用这没有身份的40天发了一笔财,默默看着钞票的厚度,简直动摇了警校毕业上班的信心。
毕竟,大部分警察都是为了一份工资和一个职位活着,现在是一个忠诚和荣誉都已经贬值的年代,它的价值远没有利益和欲望带给人的刺激更大。
除了余罪,挣钱恋爱两不误的鼠标也是个奇葩,还能利用监视他们的警察,摆脱追过来的坏人。
除了考验人的生存能力,其实还考验了人的思想意识,要和社会底层人员充分接触,甚至和犯罪分子走得很近,这样才有利于以后从他们的思路去思考问题,这些是书本上《犯罪心理学》教不到的内容。只是没想到,尽然还有人会借机“犯罪”,自由自在游走在灰色地带,真是像林宇婧说的“幸好只给了40天,要放四个月,就能组成个犯罪团伙”。
在这本书里,我们看到了一个多彩的男主人公形象:
鸡贼的余罪——开始只是倒卖打火机,生存的不错,还让老许失望了,因为期待着他走出不寻常的路来。后面让人咂舌的表现,被一个老卧底夸奖为:太行了!这样的奇葩不该是省警校培养出来的吧,这么损的办法都能想得出?再扔到人渣堆里练练那还得了!
仗义的余罪——就是这样一个尖刻、抠门、奸诈、锱铢必究、有仇必报的家伙,在自己混的风生水起的时候,不忘反追踪监控他们的行动组,利用他们,找出城市其他角落的同伴来,带着一起做不法勾当,过上好吃好喝的好日子。
最后多的钱,让鼠标都丢给心爱的妹子了,也没怨言,继续旧衣服低调的回去集合。
善良的余罪——周文娟晕枪,他帮着安慰、鼓励,知道她家境困难,还去恳求许平秋能否给机会帮助。从不为自己的事找人,问人,也不是要追别人,只是同情弱者,想帮一把。这就是他再狡诈,再在坏人堆里“镀金”都成不了坏人的原因——那就是善良。
他是许平秋看好的种子选手,虽然“身上集中了几乎所有学员的缺点,而又没有其他人身上任何一个优点或者特长。学业平平,表现差劲,两面三刀,谎话连篇,人品极烂。”
最后被丢进监狱,想必一定要吃很多苦了,期待下一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