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一个蝉鸣不止的清晨,怀揣着对泗溪镇的无限遐想和澎湃激情,我背起行囊,暂别了校园的宁静,跟随团队踏上“三下乡”的征程。那短短几天的时光,虽然在生命的长河中只占据冰山一角,但那随处可见的金色稻浪、孩子们纯真可爱的笑脸、老人皱纹里沉淀的岁月故事都成为我心中永不褪色的记忆。这段经历让课堂理论知识在泥土中生根发芽,青春的汗水浸润泗溪镇的土地,让我在实践中收获,在磨砺中蜕变。
三下乡是一场知识与实践的深度融合之旅。诚如陶行知先生说:“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我们从“行”中起步,用行动去探索、去发现;在“知”中成长,用智慧去思考、去创造。随着调研走访活动一次次深入,我们走进中药产业基地,以青年视角为农业产业发展建言献策;我们步入水稻科技小院,开启一场与土地和科技对话的实践学习之旅:我们穿梭于乡镇的街道,与居民们深入交谈了解他们的需求,这便是“行”的真谛。正是通过这些亲身的经历,我们不断积累知识,拓宽视野。让我们看到了乡村的美丽与希望,也察觉到发展中的挑战与困境。我们深刻体会到,书本上的知识仅仅是起点,真正的智慧源自于实践。“乡村振兴”绝非仅仅是一句口号,只有将所学知识付诸实践,为乡村提供知识支持与切实可行的策略,这便是“知”的升华。
三下乡,亦是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寻根之旅。我们开展红色走读活动,去到红一军团红四军第三纵队指挥部旧——陈氏祠堂,感受历史的脉动。虽然历经岁月洗礼,但祠堂内红军宣传栏及标语仍依稀可见。在破旧的屋舍中,我们仿佛看到了先辈们为理想拼搏的身影;在斑驳的石碑上,我们似乎触摸到了历史的痕迹。我认真聆听桐山村支委委员陈剑志同志讲述汪祖美、傅学祥等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深刻体会到革命先辈们为理想信念浴血奋战的坚定意志。这也让我不禁想起在三下乡活动中前往敬老院的经历:一位身着蓝布衫的老人正坐在藤椅上,阳光透过窗棂洒在他斑白的鬓角,却掩不住他眼底的灼灼光芒——抗美援朝老兵胡迪光。尽管他年近96岁高龄,但仍能清楚地向我们讲述他所经历的革命故事。每当回想起他用略带颤抖的声音讲述故事,我都会不禁鼻头一酸。我们用耳朵倾听革命的故事,用眼睛观察历史的痕迹,用心灵感受信仰的力量。在红色走读中,革命往事对于我们不再是书本上的文字,我们更深刻地领会到革命先辈的伟大精神,并在实践中体会到了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性。
三下乡,还是一场心灵与心灵的美丽碰撞之旅。作为支教组的一员,在出发前我无数次幻想过支教的场景,在此之前我总想着去了之后能为孩子们做些什么,却未曾料到孩子们给予我的更多。初次见面时,小朋友们躲闪的目光像一堵无形的墙,让我们手足无措。我们只会笨拙地用游戏、彩笔和笑容试图靠近,渐渐地我们开始亲近起来,在接下来手工课上我悄悄观察着那些原本怯生生的眼神逐渐亮起来,像被风吹散的雾,我想,我永远不会忘记一个小男孩怯生生举起他那歪歪扭扭的粘土章鱼,满眼期待地看着我,我迅速夸赞到他:“手真的好巧啊。”课后他小心翼翼把作品放进我手心,小声地说:“老师,我想把这个送给你。”那一刻我才明白,支教不是单方向的给予,而是两颗心在笨拙与真诚中慢慢靠近。如今回想起来,支教的每一天都是心灵与心灵的相互碰撞。我们带着知识与期待而来,却意外被孩子们教会了更柔软的力量:真诚不需要华丽的语言,信任往往从最笨拙的互动开始生长。那些怯生生的眼神最终化作星辰般的笑容,而我们也在彼此的世界里,找到了从未设想过的光亮。
常说一次三下乡,一生下乡情。三下乡是“一群人,一条心,一起拼。”在这段旅途中,我们相互关心,相互包容,相关鼓励。至今我仍无法忘记七天里,我们会一起在街上放声歌唱,用歌声传递青春的活力与希望;我们会一起看日落余晖,感受夕阳的温柔与宁静;我们会一起排练节目,只为在舞台上绽放最耀眼的光芒。在此,我想对他们说一句感谢,感谢你们这七天来的帮助,我很高兴在三下乡活动中遇见了优秀的你们,我们是永远的朋友,这段经历将永远铭记在我心中。至此,江西财经大学现代经济管理学院赴宜春市上高县泗溪镇基层服务践行团活动正式告一段落了。
泗溪的三下乡征程虽短暂,却让我深刻体会到青年的责任与乡村的希望。作为新时代大学生,我将以此次实践为起点,将课堂所学融入乡土大地,用行动助力乡村振兴。愿更多青年投身基层,让田地的稻浪永远金黄,让每一次“三下乡”成为点亮未来的星光,让乡村振兴的梦想步步成真。我相信,只要我们每一个人都付出努力,乡村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