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唐创业起居注》是温大雅奉李渊的敕令写的,成书于武德期间。难免有吹捧李渊的曲笔。
洪迈在《容斋随笔》中说,“《大唐创业起居注》首题乃云大雅奉敕撰” ,可见是李渊让温大雅一个人写的,难免有吹捧李渊的曲笔。
2、《大唐创业起居注》并没有被禁,武则天时期的史官刘知几称“迄乎三帝,世有其书”,一直在官方流传。
如果这本书是“真相”,李世民想“改史”,为何不禁掉这本书?还让其一直在官方流传?
李世民一定不会想到,一千多年后,居然有人拿着这本书说,这里面曲笔吹捧李渊、李建成的内容,都是真的;这本书和正史有差别的地方,都被李世民改了。
刘知几(唐)《史通》:惟大唐之受命也,义宁、武德间,工部尚书温大雅首撰《创业起居注》三篇。自是司空房玄龄、给事中许敬宗、著作佐郎敬播相次立编年体,号为"实录"。迄乎三帝,世有其书。
3、明人胡震亨怀疑,温大雅撰写《大唐创业起居注》时,李建成是太子,所以才加上了李建成的名字,还让他“压番”李世民。
胡震亨《跋》谓大抵载笔之时,建成方为太子,故凡言结纳贤豪,攻略城邑,必与太宗并称。
4、《大唐创业起居注》灵异事件过多,一会儿紫气如虹冲北斗;一会儿紫云飘在李渊头上,还会变成五色呢;一会儿江水暴长数尺,逆流而上。这些现象真是太神奇了。这本书可信度存疑。
(1)晋阳宫西北有光夜明,自地属天,若大烧火。
(2)紫气如虹,横绝火中,上冲北斗;
(3)有紫云见于天,当帝所坐处,移时不去。既而欲散,变为五色,皆若龙兽之象。
(4)忽然觉水暴长数尺,逆流而上。
5、有人说,李世民“篡改历史”,是想争“起义首谋”。
起义“首谋”在历朝历代的功劳评价体系中,根本不是多么重要。
拿“得国最正”的明朝君臣举例:
明初翰林朱允升,见到李善长就拍马屁说,“唐室纪功,玄龄居李靖之上”,将他比作房玄龄。
黄哲也给李善长写马屁诗称“吾君神武定中朝,丞相勋名冠百僚。汉室兴王推邓禹,唐宗开国任房乔”,将他比作房玄龄。
杨守陈在赞美刘伯温时,将他和汉朝张良、唐朝房玄龄相提并论,称他们为“佐命元勋”。
然而,明朝人认可的“佐命元勋”房玄龄,并没有参与“太原首谋”,而是在李唐军队从太原到长安的路上,投奔李世民的。房玄龄的功劳,是在统一战争时期,作为李世民的“谋主”,运筹帷幄,一直不离左右。明朝君臣都认为统一战争才是硬仗。
打下大明江山的朱元璋,认可唐朝三大功臣是房玄龄、杜如晦、李靖,这三位功臣没有一个参与“起义首谋”。李靖当时还跑去告李渊造反呢,只是没有告成功。
可见“起义首谋”并不是衡量功劳的重要条件,李世民为啥要费尽心力“篡改历史”,去抢这一点点功劳?
6、编撰新旧唐书、《资治通鉴》的史官,都能看到《大唐创业起居注》,可他们并没有采信里面的一些说法。
《旧唐书》志第二十六 经籍上 中载“《太唐创业起居注》三卷 温大雅撰”;《新唐书》 志第四十八 艺文二 中载“温大雅《大唐创业起居注》三卷”;司马光在《资治通鉴考异》中多次提到《大唐创业起居注》。
为啥现代某些人要将这本温大雅奉李渊之命、独自撰写的、灵异事件满满的“私人回忆录”当作金科玉律? 这种“私人回忆录”能保证客观性吗?
7、明朝中后期,明朝官方关于建文帝的“文禁”解除,文人们开始编纂建文史,《千顷堂书目》中,建文史籍多达五十九种。
目前尚能见到的建文朝专史有20多部,综合性的历史著作中,记录建文君臣事迹的不计其数(吴德义语)。
唐朝没有文禁,却没有流传下来任何“还原李渊、李建成功劳”的笔记小说。
8、李渊的“人设”在温大雅的《大唐创业起居注》中“变异”,与他前后的人设不一。
(1)李渊在起兵前的人设如何?世袭公爵皇亲国戚;有隋一朝也没太大建树;好不容易在隋末精兵被杨广挥霍一空后熬出头,还因兵败要被治罪。
(2)李渊在进长安后人设如何?一直“长安蹲”,不敢涉险出征。
(3)李渊在《大唐创业起居注》中人设如何?各种指挥若定。在温大雅笔下,李渊人设“变异”了啊!
一个人如果有很强的军事能力,他会持续地表现出来,迷恋带兵征伐的光辉岁月。
而看李渊的表现,很像是进长安途中就吓怕了,所以之后蹲在长安不出来,和隋朝时期人设一个样。
李渊是如何做到《大唐创业起居注》里那样“指挥若定”的?很可能是温大雅曲笔吹捧了李渊。
9、李世民确实看了《高祖实录》、《太宗实录》,可是:
(1)李世民看的是敬播写的,而敬播以直笔闻名。“初高祖、太宗两朝实录,敬播等所修颇详直”;
(2)李世民看完之后说要直书玄武门,魏征赞美他说:“陛下今遣史官正其辞,雅合至公之道”。这件事情被吴兢写进了《贞观政要》,当作正面典型。
(3)《唐会要》记载,贞观十七年,李世民把《高祖实录》、《太宗实录》“并赐皇太子及诸王各一部。京官三品以上。欲写者亦听”,这是大家都能看见的东西,如何造假?
10、有人说,李世民看完玄武门记载后,对房玄龄说“昔周公诛管、蔡而周室安,季友鸩叔牙而鲁国宁”,是暗示房玄龄“改史”。
可“夫就大计者遗细行,周公所以绌管、蔡也”,这句话不正是武德时期,房玄龄在李世民喝了李建成的毒酒吐血后、为了让李世民下定决心杀李建成,所发明的理论吗?
李世民需要再把这个理论对“理论创始人”房玄龄说一遍吗?
11、有人说,李世民是让房玄龄去“改史”的,可史书明确写了,房玄龄首谋杀李建成。
皇太子建成毒王,王病,举府危骇。房玄龄谓无忌曰:“祸隙已芽,败不旋踵矣。夫就大计者遗细行,周公所以绌管、蔡也。”遂俱入白王,请先事诛之,王未许。
“首谋”杀李建成,在古代道德体系中,是要受到批判的。
杨简在《慈湖遗书》中批判房玄龄说“玄龄乃首发乱谋”,“玄龄首谋,借周公以文其奸”。
房玄龄首谋杀李建成,这事儿只有李世民、房玄龄、长孙无忌三个人知道,按阴谋论思维,这事最好改。
可房玄龄既然能“改史”,怎么不把自己写好点儿?为啥不把这事儿模糊一下?
12、魏征记载了他和李世民的谈话,交给史官,李世民都没有干涉。
李世民要求史司记载大臣上书内容:“其有上书论事,词理切直,可裨于政理者,朕从与不从皆须备载。”
魏征把自己和李世民的一些互动谈话,整理了交给史官(“徵又自录前后谏诤言辞往复以示史官起居郎褚遂良”)。
旧唐书史官还看到了魏征的“小黑本”(“臣尝阅《魏公故事》,与文皇讨论政术,往复应对,凡数十万言。”)
“往复应对”说明是谈话而非上书内容;上书内容是会被史官记录的,魏征上交的是他整理的谈话内容,所以李世民生气了。
李世民连这事儿也没干涉,他像是一个要去“改史”的人吗?
13、李世民君臣一向正大光明。
《唐会要》:苏氏曰。贞观中。每日仗退后。太宗与宰臣参议政事。即令起居郎一人。执简记录。【由是贞观注记政事。称为毕备。】及高宗朝会。端拱无言。有司唯奏辞见二事。其后许敬宗李义府用权。多妄论奏。恐史官直书其短。遂奏令随仗便出。不得备闻机务。因为故事。
14、有人说,李建成的缺点都是李世民抹黑的。
然而,就拿喝酒这点来说,李纲说李建成喝酒太多:“窃见饮酒过多,诚非养生之术”。
郑观音墓志里说,“至如夕宴宣华,朝游博望,凤舞莺歌侈其欲”。
窦师干墓志中,说窦“侍忘疲之筵,奉娱宾之赋”。都能佐证李建成爱喝酒,如果都是编的,这也编得太周全了吧?
15、朱元璋等古人都认为,李世民让直书玄武门,是“欲以公天下也”。现代一些人却自作聪明,非要把白的曲解成黑的。
朱元璋说:(唐太宗)命直书建成之事,是欲以公天下也。予平日言行可纪之事,是非善恶,汝等当明白直书,勿宜隐讳,使后世观之,不失其实也。
16、 李渊非常鄙视汉高祖、萧何这样亲手打拼的人,说汉高祖亲自打仗很丢人(前代皇王,多起微贱,劬劳行阵),萧何不高贵(岂若萧何、曹参起自刀笔吏也),只有他和裴寂不打仗,最高贵,所以能流芳百世(唯我与公,千载之后,无愧前修矣)。
而且,李渊的赏罚体系就是个笑话,李靖在武德年间只是县公。李渊最后被开国功臣团队赶下台,也没几个人帮助李渊。
明初君臣很鄙视李渊,说李渊得天下全靠李世民(唐高祖由太宗得天下,遂寝其祀),黄哲给李善长写马屁诗,直接写“唐宗开国任房乔”,注意,写的是唐宗开国哦,根本不认李渊。
宋朝人也经常把武德和李渊炮灰掉,把实际打仗的李世民功臣团队,当作“真朝廷”,这个就把房玄龄遇见李世民那一刻,当成房玄龄当宰相的开始时间。《广卓异记》:梁国公房玄龄,唐初杖策谒于军,秦王一见,引为谋主。及终,在相位三十有三年。
出生在贞观初的狄仁杰,后来劝武则天立亲儿子,一口一个【唐太宗开国】。【狄仁杰每从容言于太后曰:“文皇帝栉风沐雨,亲冒锋镝,以定天下,传之子孙。】
魏征也认为开国之君是李世民。魏征:【陛下平一海内】,爱养生人,天授明德,情存至化,军国机务,皆出圣躬,臣承受不暇,有何功绩?
古代人也多认为,李世民是实际上的开国之君。
杨慎(明):李世民,十八岁,举义兴兵。扶立起,老令公,大唐高祖。据长安,平祸乱,济世安民。
王泽(明):晋阳天人赤龙子,按剑叱咤风云起。
黄哲(明):汉室兴王推邓禹,唐宗开国任房乔。
吴镇(清):伊昔隋氏乱,文皇乘时出。挥剑扫浮云,有如鹰隼疾。
杨锐(清):太原公子虬髯客,笑指并州作王迹。
参考资料:
《明史》:
六年,帝以五帝、三王及汉、唐、宋创业之君,俱宜于京师立庙致祭,遂建历代帝王庙于钦天山之阳。仿太庙同堂异室之制,为正殿五室:中一室三皇,东一室五帝,西一室夏禹、商汤、周文王,又东一室周武王、汉光武、唐太宗,又西一室汉高祖、唐太祖、宋太祖、元世祖。每岁春秋仲月上旬甲日致祭。已而以周文王终守臣服,唐高祖由太宗得天下,遂寝其祀,增祀隋高祖。七年,令帝王庙皆塑衮冕坐像,惟伏羲、神农未有衣裳之制,不必加冕服。八月,帝躬祀于新庙。已而罢隋高祖之祀。
于是定风后、力牧、皋陶、夔、龙、伯夷、伯益、伊尹、傅说、周公旦、召公奭、太公望、召虎、方叔、张良、萧何、曹参、陈平、周勃、邓禹、冯异、诸葛亮、房玄龄、杜如晦、李靖、郭子仪、李晟、曹彬、潘美、韩世忠、岳飞、张浚、木华黎、博尔忽、博尔术、赤老温、伯颜,凡三十七人,从祀于东西庑,为坛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