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概要
《幸福的家庭——拟许钦文》小说鲁迅采用了独白的形式,描述了主人翁为了维持生活向润笔颇丰的幸福月报社投稿,在写作构思时内心充满了矛盾和冲突,最后被现实的生活打败,一个字也写不出,扔掉了只写了一行题目的稿纸。
创作背景
小说写于1924年2月18日,当时的中国,军阀割据,连年混战。《妇女杂志》发起过《我之理想的配偶》征文,《晨钟副镌》也组织过“爱情定则”的讨论,广大人民群众还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这种行为显得十分可笑。
青年作家许钦文因看到“理想的配偶”的征文启事,便写了一篇小说《理想的伴侣》来讥讽那些“黄金色的好梦”。鲁迅对此十分赞赏,也产生了写这方面内容的念头,于是模仿了许的讽刺笔法,写了这篇小说。
写作手法:对比、夸张讽刺
全篇用夸张的对比的手法,把经济拮据的现实和作者虚构的梦幻,在可笑中把讽刺发挥到了极致。
首先,理想和现实的创作意图进行对比。
主人公认为,“那作品,像太阳的光一样,从无量的光源中涌出来,不像石火,用铁和石敲出来,这才是真艺术。那作者,也才是真的艺术家。”然而,“须得捞几文稿费维持生活了。”
通过理想和现实进行对比,表现出了主人公为现实妥协,不得不违心地创作。投稿的地方,先定为幸福月报社,因为润笔似乎比较的丰。作品范围,现在的青年的脑里的大问题是?……大概很不少,或者有许多是恋爱、婚姻、家庭之类罢。
其次,是主人公虚构的环境和当时中国的环境进行对比。虚构的环境中必须有一个可容纳幸福的地方,而现实没有。
接着,虚构的幸福家庭和主人公的家庭做了强烈对此。
为了迎合资产阶级的趣味,开始虚构自己并不知道的资产阶级生活。“西洋留学生”夫妇,都爱看《理想之良人》,热爱文艺,且不嘈杂;有单放白菜的杂物间;没有孩子,幸福地过二人世界;他们两人同时捏起筷子,指着碗沿,笑迷迷的说着洋文,你看我,我看你,共同食用“龙虎斗”;房间里……
而主人公的家庭呢?窗外劈柴的议价声,白菜的堆砌,妻子的算账声,女儿的哭声……
最后主人公在安慰女儿看到五年前妻子的轮廓时,突然明白了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之大,随即粗暴的抓起那绿格纸来揉了揉,又展开来给女儿拭去了眼泪和鼻涕。
勇敢面对生活的苦难
文中的资产阶级大肆宣扬自认的“美好”,把一些彷徨、穷途末路的知识分子带入了歧途,羡慕资产阶级的生活。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面对生活的苦难,我们要生出敢于面对的勇气,才能帮助我们走出困境,不要被表象迷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