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对一件事做出的牺牲越多,就越可能坚持,只为了让我们一切的牺牲和痛苦有意义。
一、我们的孩子不能白白牺牲
1915年意大利加入协约国,目标是要解放由奥匈帝国“不法”占有的两处意大利土地。政客发表了义愤填膺的演讲,发誓要恢复意大利的光荣。意大利共发动了11场战役,怎一个惨字了得……第一战,损失1.5万人,第二战4万人,第三战6万人……持续了2年,进行了十一场战役。奥地利人终于反击了,意大利大败。等到战争结束,意大利士兵死亡人数达70万,伤兵过百万。
其实第一战后,意大利政客有两个选择。大可以要求签署和平条约,因为奥匈帝国和俄国正打得焦头烂额,且与意大利本无冤无仇,必然乐意讲和。但是,怎么能面对这1.5万亡故士兵的父母妻子和孩子,还有伤病的士兵。
怎么说……不好意思啊,我们决策失误,你家张三白死了,你家李四也是,别太难过……
另一种选择——张三和李四是为了意大利的荣誉而战死的,他们都是意大利的英雄!他们的血不能白流,我们要继续战斗,带着死者的期望,直到战斗胜利!
可是不能完全怪政客。他们要对这些人的父母开口很难,但对已故者的父母而言更难,他们要承认一切是白白牺牲,是由于政客的愚蠢。我的孩子白死了!?
受伤的士兵也宁愿告诉自己“我的牺牲,都是为了伟大的意大利”而不是“我之所以没有腿,是因为愚蠢的政客”。活在幻想(存量)里是一个远远较为轻松的选项,唯有这样,才能让一切痛苦有了意义。
这就是“我的孩子不能白白牺牲”综合征。
所以,12场战役,死亡70万。
经济上也会看到同样的逻辑。99年苏格兰计划2年花4000万英镑盖一座大楼。但到头来总共用了5年花了4亿英镑。每当承包商遇到困难就会找政府要钱,要延长时间。政府就会对自己说,我们已经投入了几千万,如果现在停手,只会得到一堆骨架,在民众中的信誉声望也会完蛋。这不就白投入了。还是给钱吧。一次又一次。
所以,5年,4亿英镑。
不是只有政府会陷入这个陷阱,企业也会把巨资一次一次投入失败的窟窿中。
至于个人,也常常依恋没有爱但是习惯了的婚姻,没前途但是舍不得放手的工作。
我们宁可在未来继续痛苦,也不想承认过去的痛苦完全没有意义。
二、存量(沉没成本)
上面是《未来简史》的选摘。从这些,我想到了存量。我还专门查了百度看“存量”的定义,不过是经济学上的概念。
我的理解——
存量是做一件事你的投入、付出或牺牲的部分与你现在拥有的部分之和。
(这样一说,我理解的存量不就是沉没成本嘛)
举个栗子。排队点餐,一条长长的队伍,王五排在最后面。好不容易排到中间了,这个时候又开了一个点餐窗口。王五会怎么做,怎么想?他可能会在大多数人反应过来之前立马换条线,排在新窗口的前面去。也可能会想,哎呀,我都在这排了这么久了,之前不就白排了么……然后继续排在原来的队伍里,直到那一条线越来越长,长过王五的位置。王五之后会怎么想呢?
这里面,王五的存量就是他排队所付出的时间,还有他所在的队伍位置。
罗辑思维有一期的语音讲述了关于存量的理解。(16年9月22日)
每当遇到脑子乱的时候他和脱不花经常讨论——如果公司现在黄了,要想东山再起,要怎么做呢?如果自己是自己的一个朋友,会对现在的自己有什么建议呢?
这两个问题都是抛去存量,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摆脱负担的状态,再来做出更清楚的判断。
回头看,意大利如果回到原点,还会打第一仗吗?就算不回到原点,第一战过后,他还是有选择的。可是意大利的沉没成本是1.5万名战死的士兵,许多伤兵,装备、经济损失以及死者家属的悲痛……
人们在决定是否去做一件事的时候,不仅是看这件事对自己有没有好处,而且也会去看过去是不是已经在这件事上有过投入。(还是开头那句话)我们对一件事做出的牺牲越多,就越可能坚持,只为了让我们一切的牺牲和痛苦有意义。
在经济学和商业决策制定过程中会用到沉没成本的概念,代指已经付出且不可收回的成本。比如金钱,时间,精力等等。从决策的相关性看,沉没成本是决策非相关成本,若决策时计入沉没成本,将使项目成本高估,从而得到错误的结论。
如果人是理性的,那就不该在做决策时考虑沉没成本。
再举个日常的栗子。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当电影放到一半时,你发现它很不好看,而此时你的电影票钱已不能收回了。这时你有两个选择:一是忍受着看完,二是退场。两种情况,时间和金钱都已付出,这是一种沉没成本。所谓覆水难收,它们应不再是重点考虑的事。一个理性的人,如果继续看完意味着无趣甚至受罪,不如退场做其他事情。
再说回到我们身上,你做的这件事,如果回到原点,如果以一个局外人的眼光,如果抛去存量,你还会这么做吗?会这样走吗?会不会还舍不得自己的存量或者说沉没成本?
在沉没成本面前,我们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对“沉没成本”过分眷恋,继续原来的,造成更大的亏损。
是的,现在已经回不到原点了。所以,你现在的选择更重要。
三、机会成本
电影不好看,是继续看完还是出去做点其他事?如果继续看下去,你应该想到自己如果退场可能会用这些时间做点喜欢的事而更加快乐,或者尝试了新的美食,或者看到了一篇引人深思的推文……如果要退场,你也应该想到要是电影结尾有神转折或者彩蛋呢?
选择了A就不能选B。A和B互为彼此的机会成本。什么叫机会成本呢(也叫选择成本),是你做出一个选择,就可能损失另一个选项的成本。
你做选择是有成本的,千万不要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因为你是冒着损失其他机会的成本来尝试的,一定要努力得到一个值得的结果才好。
沉没成本的故事告诉我们遇到损失,要及时止损。而机会成本则告诉我们,做选择的时候多思考可能造成的损失,最起码,你会损失时间。你一定要确保你的选择让你得到的大于失去的机会成本,再去做选择,才会比较靠谱。
加周胖儿观点:
看电影看到一半发现不喜欢看,这个时候或走或留都是选择,走了的人固然洒脱,而留下的人未必愚蠢。生活最大的讽刺与恩赐便是未来的不确定性,谁都不能确定未来会发生什么。
有些道路,虽然泥泞多坑,但已经身在彼岸的人是不应该去指点此岸的人迷津的,每个人都应该在自己的生活里或一帆风顺,或命途多舛,旁人不能以过来人的身份指点经验,我深信,那些泥泞的道路,那些人生大坑,都是注定的福缘,是让我们真正成长并体会生活热爱生活的一个个对我们有智慧指引的明灯。我想,这就是天机不可泄露吧。
这个世界,只是我们自己的一颗心而已。
贴一个链接,看了之后会对沉没成本和机会成本有更好的理解。例子通俗易懂~
http://m.xinli001.com/info/100010137
但人在局中,抽离最难。
愿我们能更好地自主做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