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6.7)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通译】
孔子说:“颜回这个人心中可以长时间不离开仁德,其余学生则只能短时间做到而已。”
【学究】
仁德是孔子一直提倡的为人之道,无时无刻都在说及。这里又通过学生对仁德持有时间长短来说到仁德的重要性。
理解仁德是什么,仁德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有什么样的帮助,才会长久持有,而且要做到长久拥有必须自律和反复审视,如果只是浅表理解或者对仁德拥有的价值观不明确,那么很容易被干扰而中断对仁德的拥有。
所有成果一定要坚持才会有所显现,所谓熟能生巧就是反复磨练而形成的结果。
【原文】(6.8)
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曰:“赐也可从政乎何有?”曰:“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
【通译】
季康子问孔子:“仲由这个人,可以让他管理国家政事吗?”孔子说:“仲由做事果断,对于管理国家政事有什么困难呢?”季康子又问:“端木赐这个人,可以让他管理国家政事吗?”孔子说:“端木赐通达事理,对于管理国家有什么困难吗?”季康子又问:“冉求这个人,可以让他管理国家政事吗?”孔子回答说:“冉求有才能,对于管理国家政事有什么困难吗?”
【学究】
季康子还是特别认可孔子提倡的仁政,所以希望孔子多推荐一些弟子到政府部门来参与治理国家。于是孔子从仲由果断做事,端木赐通达事理,冉求才能非凡等不同的特点来推荐他们做不同的位置去参与治理国家。这就是量才录用,每个人都有正面的能力,只有发挥他的长处,才能展示他的仁德。
【原文】(6.9)
季氏使闵子騫为费宰,闵子騫曰:“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
【通译】
季氏派使者前去请闵子騫做费邑的长官,闵子騫对使者说:“你替我好好推辞吧,我不会去做费邑之主的,如果再来找我的话,那么我必定离开鲁国到了齐国的汶水那里去了。”
【学究】
闵子騫很明白与季氏相处的难度,因为当时费邑出于乱世,知道自己的性格不适合去那里,“刚则必取祸,柔则必取辱”,难以做到刚柔并济。与其得不到所要的结果,不如不去浑水摸鱼。这是一种自知之明,也是一种仁德使然。
所谓人贵有自知之明,实在难能可贵。心有所属,才能力有所发,一个人能有如此觉知,绝非庸人。思古及今,智慧顿生。
【原文】(6.10)
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通译】
伯牛有病,孔子前去问候,从窗外握着他的手说:“死亡是命,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疾病呀!”
【学究】
伯牛也是孔子很中意的弟子,有病在身在家修养,担心自己会死去,孔子知道就前去探望,但都没有进门,只在窗外握着伯牛的手,可见伯牛的病的确不轻,也许是一种传染病,需要隔离。孔子叹息说到怎么会有这样的病呢的时候,其实孔子也很担心的,但从生死有命来安慰伯牛好好养病,试图通过这样来使伯牛放下对疾病的恐惧,好好养病。
安慰人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仁德,如果一旦安慰不到位,反而令人生厌,得不偿失,恰得其反。古人相处之道值得我们好好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