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狼籍的背后

“老师,我还没吃饱!”小宇跑过来跟我说。看着他油光光的嘴,我夹了一块肉排给他:“来,把这个吃了,老师再给你点饭。”

我把饭盒里的饭给了他一半,他吃得很是开心,很快就扒完了所有的饭菜,然后——随手把塑料饭盒往座椅上一扔,转身准备走人。

图片发自简书App

看到他这个行为,我立即想起一路走来的垃圾遍地,演出场所也是,反正结束后有清洁工打扫,随手一扔成了习惯。

“来,回来把饭盒捡起来,扔到前面的垃圾袋里。”我指着前面草地上那个黑色的大垃圾袋对他说。

“他们不都是扔在这的吗?”他指指座椅旁边和座椅上散落着的塑料饭盒、筷子、塑料袋,还有各种食品包装袋。显然,大家似乎都习惯了,甚至于见惯不惯。这就是国民的随大流盲目从众心理。

“他们是他们,我们是我们对吧?”我嘻嘻一笑,“也许他们都是这样的,可是因为有了我们这环境就可以有所不同。”我没有再说什么,而是蹲下来,一一把草地上的各种垃圾捡起来,放到垃圾袋里。

他仍然站着没动,看看各自在玩的小伙伴们,看看我,又不好意思走开。我继续捡,他终于挪过来:“老师,我也和你一起捡……”

“太感谢你了!你真的是个好孩子!今天我这块大排没给你白吃……”我跟他开玩笑。

他有些羞涩地笑,弯腰去捡地上的包装袋。孩子们需要的是育和化。在认知模范面前他们自然会改变言行。

“来来,我们三(1)班的小朋友,把垃圾扔到垃圾袋里好吗?”也许是我在捡的原因,马上就有三五个小孩子跑过来了,一块绿草地迅速干净了。

“花儿草儿们笑了,因为你们又还给他们一块干净地了!”我依然乐呵呵地跟他们说。孩子们也咧着嘴,很是开心。

“老师给你们讲个故事好吗?”“好!”他们鼓起掌来。

“话说有个学生进教室上课,看到地上有个香蕉皮,一滑,然后他大骂:谁这么没有公德?到处乱扔垃圾!然后入座。第二个人经过也滑了一下,继续大骂,然后回到座位。所有的人都没有去捡起那块香蕉皮。最后教授进来,也滑了下……”

小朋友们哈哈大笑。“你们猜教授会怎么做?”“捡起来!”“哇塞!你们都好厉害!”他们又大笑。“教授没有捡起来,而是指着香蕉皮骂:谁叫你躺这的?怎么不死进垃圾箱?”孩子们又笑:“香蕉皮又没有脚,也不是人,怎么会自己跑进垃圾箱?”“哇!你们都好聪明!对哦,教授也是这样说的,所以——与其骂不如——?”我看着朝着我的大家。“去捡起来!”孩子们异口同声。“好样的!你们都是好样的!来,我们来比赛,看谁捡的垃圾多!”

孩子们纷纷散开,喜悦的感觉洋溢着,这时的捡垃圾成了一件乐事……

其实,一开始就列好规则,包括各种公德与公共秩序,孩子们还是很愿意去遵守的。不由想起我走进的几个班级,每次上课前我总是习惯性让他们先整理地面与桌面。让整洁成为好习惯,他们自然就会形成条件反射。最怕的是我们大人没有意识,也是随手一扔,或者嘴巴喊喊,孩子们多数看的是我们的行动而不会听我们的言语。同时,通过自己的行动或者故事的形式让孩子们猜一猜、做一做,感受“走时比来时好”,他们的心田自然会种下一颗好种子……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国民素质教育真正落实到一片纸一张垃圾开始,多做实事少喊口号,也许我们的环境会有所不同……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