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一辈常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中国人对于茶,有着独特的情怀。虽然茶排在最末尾,但它早已经融入了我们的血液当中,存在于上下五千年的诗风之中。
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骚客与茶相遇,造就了千万片脍炙人口的唯美诗篇,爽口又安心: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
作为茶的故乡,中国人对于茶文化的理解,远超于其他国家。纵观茶文化的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隋唐时代:该时期,茶叶大多制成饼茶,并且是一个比较高端的饮品。多盛行于皇亲国戚、寺院、文人骚客等身份地位较高的人群之中,随着陆羽《茶经》的出现,将品茶推向了一个从未有过的奢靡高峰。
宋代:虽然朝代不断更替,茶文化却持续发展了起来。在宋代,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平头百姓,都形成了一套自己的以茶待客之道。由于当时的政治环境以及国家环境,茶馆文化开始发芽。
明代:唐宋两代,其过于精细的茶艺以及过于繁复的制茶手法,使得茶叶只能居庙堂之高,而无法处江湖之远。而到了明朝,明太祖朱元璋的一些政令,使得几千年的喝茶文化进行了改变。
为什么朱元璋要发布这样政令呢?
朱元璋虽顺利建立大明王朝,但连年的征战之后,百废待兴。而官府的首要职责就是恢复并发展经济,但这个需要大量的资金进行支撑。而茶税,一直是古代官府重要财政收入之一。
而官府征收茶税,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时期,当时对茶叶征收10%的税,这一税收举措开启了集权政府收茶税的漫长过程。虽然经过几个朝代的更替,茶叶从最早的庙堂之高,渐渐地有限的渗透到了百姓之中,但仍然没有像现代这么普及。喝的人少,自然中茶贩茶的就少,税收就少。而在这几个朝代当中,有不少农民起义是因为茶税太重而导致的。
朱元璋出身贫寒,他觉得以前的喝茶方式太啰嗦,太繁复,老百姓喝不起。那么,到底是有多繁琐,导致要官府下政令去简化它?
陆羽《茶经 三之造》记载:“晴,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
在茶经中,介绍了唐代的制茶方法,而后到了宋代,就更加的讲究:先摘后挑,然后蒸。蒸茶,又是各种团茶共同的一道工序,但蒸之后,有的研而压,有的压榨而研焙。而饮用团茶的工序又很复杂,先要用炉子烤,然后掰下一块碾碎,再进行筛茶,然后再用各种高档的茶具煎茶。是不是很繁琐?
至此,“废团改散”应运而生了。而后喝茶人的多了,自然而然种茶、制茶、贩茶的也多了,那么茶税的收入自然也就上去了。
随之改变的还有饮茶的方式,明代的瀹饮法逐渐代替了唐宋时期的点饮法,这种原汁原味的冲泡方法,收到了明代文人的极力推崇,从诗词中就能反映出一系列的变化,形成了当时文人特有的精致茶风。而精致的茶风背后,寄寓的是明代文人以茶养身、以茶助思、陶冶情操的精神诉求。
绢封阳羡月,瓦缶惠山泉。至味心难忘,闲情手自煎。地炉残雪后,禅榻晚风前。为问贫陶榖,何如病玉川。——文徵明《咏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