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镇,一个湖南人的乡土情结,爱恨情仇、潮起潮落的又何止是在乡里

芙蓉镇是怎么写出来又写的是什么呢?正如作者的话所说:“尝试着把自己二十几年来所熟悉的南方乡村里的人和事,囊括、浓缩进一部作品里,寓政治风云于风俗民情图画,借人物命运演乡镇生活变迁,力求写出南国乡村的生活色彩和生活情调来。”
故事虽然划分了四个年代,但也主要涉及三个特殊的时间节点,就是革命前,革命中和革命后。其中涉及人与人的关系,乡人与乡人的关系,批斗者与被批斗者的关系,男人与女人,党员与群众等复杂、多重的关系。
故事的背景虽然没有离开吊脚楼和青石板路,也让其有了独特的湖南乡土风情特色,但毕竟只是政治关系的陪衬。倒是结婚时对唱的那些南方的民歌小调,还有乡人所特有的喜怒和宿命的色彩颇有一番风味和趣味。
用现在的眼光看作者通过芙蓉镇里的人物所传递的那些想法,似乎很自然而且也没有什么大惊小怪。但是放到82年的那个时代里头 ,作者充满怀疑、思辨和疑问的口气所写下来的那些话语无不展现了一个作家的诚实与良心,当然还有智慧。
抛去类型化的人物如李国香和王秋赦这两个人的荒谬的升迁还有不伦的关系所表露出来的特定年代下人对其他人内心的想法借着一些政策光明正大地表现出来的畸形外,还有更为不经意对人的心理描写的刻画,或者一两笔带过的像是确认又像是寻找认同的生活感悟更容易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看芙蓉镇之前我已经些许了解过芙蓉镇。
那是电影赏析课本的一张插图海报,当时印象最深的就是姜文扮演的男子和一个俊美的女子在探头望着什么。
我那个时候盯着两个人望了很久,但也看不出他们是什么关系。
直到我看完了小说,才知道那两个是秦书田和胡玉英。
两个被误判了的勤奋、刻苦还颇有文采的年轻人在日久的打扫青石板路、还有男方刻意的暖心的小小的关照中生情。
一个对于王秋赦的小小的恶作剧让两个人的感情迅速升温。
那应该是我看芙蓉镇的最快活的时候,因为胡玉英有了爱情,有了对生活的憧憬。胡玉英前面努力和黎桂桂经营卖豆腐的生意,而且靠自己的勤劳、手艺、人情赚了一大笔钱并盖起了小镇里堪称第三建筑的楼屋。
盖楼前的生活很努力,也很风光。安安定定、老老实实、勤勤恳恳的日子不能继续延续,平地起风波后,不仅让劳动的成果烟消云散,连自家的身家性命几乎都带进去。
至于与胡玉英曾经似乎很般配的黎满庚也因为工作和身份的原因没能守住自己懵懂的爱情。
安心在爱情面前有时候真的很脆弱,选择了家庭和美的满庚哥不敢再包庇以前的芙蓉妹。
尽管他们年轻的时候那么快活、快乐、单纯。
我觉得在这个故事里头没有人是恶人。但不排除有狡猾的人或者耍小聪明的人借着政策满足自己的私欲。
在那个困苦、人人都在盯着别人的年代里,一点小小的私心、一点不经意的问话或者是看起来充满正义感的公事公办和义正言辞的审问都能把懵懂却憨厚如土地般的纯洁的人心彻底压垮、破碎和消亡。
本来纯洁就很难容纳杂质,而杂质又是那样地雷厉风行。
但我们终将相信人性的善,也许生活还没有那么美好,但我们想象那样的美好,也想拥有那样的美好。
就像作者给的结局一样,胡玉英在她生命的时刻里,都安排了重要的人,初恋黎满庚,丈夫黎桂桂,共苦过的秦书田,拯救者继父谷燕山,就连孩子的降生都有了延续她顽韧生命的意味。
与心爱的男人重聚,自己曾经失去的东西被返还,恋爱、生育、生活、,哪一个环节似乎都充满了作者热情的、热忱的、相信美好结局的想象。任何一个环节,没有别人的帮助,其实很难实现这种美好,当然没有别人的影响也很难有那种悲苦产生。
人是在人网里生活的动物,脱离不了与其他人的关系。在那种紧锣密鼓的关系里,他们发现自己的价值,也成就着互相抱团取暖的安全。也许这就是乡村或者乡人的意义吧,坚韧的生命里蕴含的是不服输的本色。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