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大脑是“道德”大脑,喜欢把事情分成好事情和坏事情,习惯把情绪分成好情绪和坏情绪。
为了让自己持续快乐,当大脑认为的坏情绪坏事情出现时,它会试图消灭这些让人焦虑不安因素。
最典型的是我们不太愿意回顾自己过去的挫折经历,除非我们战胜了它。
另外,当悲伤、焦虑、痛苦这些让人不愉快的情绪出现时,大脑会试图控制它们。
人不习惯和所谓坏情绪呆在一起。
当坏情绪来临下意识的反应是要控制,不让它冒出来。
比如,不少妈妈会感叹,明知不应该对孩子发脾气,但就是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每次发完脾气自己又后悔,她们关心到底怎样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
事实上,当情绪出现,如果我们想控制,事态反而会更严重。
情绪是无法控制的。
那些很好管理自己的情绪的人,不是因为他们控制了情绪,而是她们改变了对事情的看法。
依旧以妈妈对孩子发脾气为例。
生气的妈妈多数是觉得自己不被理解,孩子故意淘气吵闹,感觉没有一件事顺心,所以她们生气。
不生气的妈妈,她们在看待孩子捣蛋时会把捣蛋视为创作力的表现,会把孩子发脾气视为他们需要学习正确表达情绪的方法。
当我们告诉自己不要生气时,往往更生气。
当我们思考如何控制情绪时,不如思考为什么我会生气,问题出在哪里?找到生气的原因,思考其他角度和可能性,找到自己最想要的目标。
想法决定做法,先改变自己的认知,再改变行动。
理解情绪是无法控制的,但看问题的角度和采取怎样的行动是我们能控制的。
无法控制的部分不抱怨,能控制的部分积极行动,这就是应对情绪的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