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很早就对这类讲人们思维、心理的书感兴趣了。
但是这本《清醒思考的艺术》对我们这些业余爱好者颇为友好,书中一共讲了52种思维错误,基本上都是以讲故事的形式,引用作者的生活趣事,名人轶事,历史故事,爱情故事,心理实验来阐述问题。
不仅不会感到无聊,反而觉得乐在其中,也看到网上好多人说这本书非常适合作为了解思维谬误的入门书,所以晓雨挑选了几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来和小伙伴分享辣!
一,沉没成本
“有许多好理由支持你继续投资下去,但如果你只是因为舍不得已经作出的投资而决定继续做某件事,这就不是一个好理由了。理性的决定意味着忽视已经投入的成本。你已经投资了什么并不重要,唯一重要的是现在的形势及你对未来的评估。”
什么意思呢?通俗来说,就是你已投入在错误事情上的时间,就不要一直错下去。
当然,这里的错误并不是一般所讲的绝对的错误,而是一件在你尝试它之前不确定它是好是坏的事情,但在投入的过程中突然发现它大大低于你的期待值还要一直错下去。
打个比方,你去电影院看一场电影。原本是怀着高兴轻松的心情,结果看了半个小时或看到一半,恍然觉得这部片子也太无聊了,简直让人打瞌睡。
这个时候完全可以选择直接离开,但是有人就会坚持把它看完,为什么?因为你已经投入了部分钱和和时间在这上面。
这点对于许多恋爱中的人来说很有启发意义,刚开始时总是你侬我侬,无限夸大对方的优点。慢慢接触之后发现明明不合适,却还是抱着凑合凑合的心态。
冷静下来,理智想想,既然已经失去了就得学会及时止损,更多的付出过后只会越懊恼。
二,过度自信效应
“我们总是系统性地高估我们的学识和预测能力……过度自信会令你忽视你真正知道的东西与你已知的东西之间的区别。”
同样,过度自卑也会成为达到我们完成某项任务的绊脚石。
极端的情绪都是很不好的,过度的信心膨胀,过度的自卑失落都在于没有诚实的面对自己,有目标有期待是好的,但在这个过程中认识自己,这才是最重要的。
这使我想到中国有句古话,“月圆则亏,水满则溢。”极富哲理性,物极必反,什么事都不要做绝了。
在生活中常常有这样的感受,前一秒还在和父母吵架,后一秒又懊悔得不行,怎么能说出那样的话。可是时光无法倒流,做错的事,说出的话,怎么能收回呢?
确实,再理智的人也会有感性的时候,特别是处在极端情况下,我们是很容易陷入鲁莽、冲动的思维陷阱中的。
所以培养自己宠辱不惊,淡定自如的心态尤为重要。
三,确认偏误原则
“新闻个人化使得相反的意见根本不会出现在我们的电脑屏幕上。”
就是说我们乐意接受的新信息,往往是因为它们与我们现有的理论、世界观和信念相兼容。
当然这无形中也就过滤掉与我们现有观点相矛盾的新信息。
这里凸显的一个问题就是一旦走不出自己的舒适圈,人是很难真正获得思想上的进步的。我们需要一些与我们观点不同的东西,来鞭策我们继续去了解新事物,学习新知识。
比如我们现在浏览互联网,看到的大多是自己想看的内容,而一些与我们意见相反的,根本不会推送。
这其实相当可怕,更可怕的是,这样的错误很多人会一而再再而三的犯。
想想看,生活中交朋友时,我们是不是倾向于找那些和我们性格相近,想法相投,没有太大矛盾点的人。
生活在这样一个圈子里,根本没有办法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只会营造出一种虚假的美好——就是我所思考的东西都是正确的。毕竟人嘛,谁想专为自己找不痛快呢?
倘若真的不想陷入这种错误循环中,相应的扩大自己的生活圈子不失为好的解决办法。结交不同领域的朋友、看不同种类的书籍、不断学习自己不了解的知识。
甚至可以采用辩论的方式,自己反驳自己,从一个想法的对立面思考。没错,刚开始会很难。
但有一天当你真的能兼容不同的观点,有自己独到见解的同时,也能理解别人。也就达到了个体与世界的一种和解与释然,无形之中算是少了许多徒增的烦恼吧!
这本书初读时,总有些恍然大悟的明白。看到一个观点,心里总偷偷的想,对呀,不就是这样吗?我也太笨了。
书中共列举了52种思维错误,这里就不一一举例了。
en 这本书晓雨不建议一下子读完。确实有些想法,观点需要时间去消化去思考,只有真正带入你自己的生活中,才能有所得。
心理学的作用,我想大概是可以阻止我们从一个地方不停的犯错,小到对一个知识点的反复纠结大到爱情友情亲情中总是受伤,学点心理学总归是有用的!
最后,也要辩证的看待这本书辣,因为作者的生活环境和他所观察到的世界也是有限的,可能他说的部分现象在我们看来也是一个思维误区。
至于我们读者,那么就是取其精华,其中糟粕,还是还给作者吧。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