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周讲了七年级上册Unit3 Topic1 Section C阅读篇的时候,没按套路出牌,在7班,我先由复习学科名词的方法,让学生谈论对这些学科的看法。练习使用I like...a little, I like…a lot, I like…very much和I don’t’ like …at all. 然后再学习Section C的课文。我发现使用这种练习谈论自己对七个学科的看法的时候,虽然学生讨论热烈,练习充分,但是在练习的过程中总是出现失误。比如: I not like it very much . I like it at all. 我纠正了几次,才有好转。
第二节到8班上课时,我及时调整了上课的策略,先由Section C的 阅读策略入手,预测课文,Scanning, Skimming 等,最后复述课文,抽出文中的重点句式: Many students in our class like English a lot, but I like it a little . 2a 中的句子: I like it very much. I don’t like it at all. She likes it a lot. He doesn’t like it at all. 让学生观察 a little , a lot, very much 和not at all 在句子中的位置,让学生去总结,后来发现我在随后练习用这个句式谈论学生自己喜欢的学科时,学生的出错率明显降低了。
同样一节阅读课,因为上课的顺序不一样,效果也不一样。原因在哪里?
首先是因为我打乱了阅读课上课的顺序。
英语阅读课该怎么上?一般我们使用的都是PWP教学模式,即Pre-reading,While-reading和Post-reading。各个环节的问题设计和活动设计都是有要求的。
阅读前(pre-reading)的教学活动有:
1.预测,介绍文章的背景知识等开展词汇、句法教学活动以激发学习者的背景知识,同时激起学习者对阅读材料的期望或兴趣。 (含背景图示的激活,话题的导入,任务的介绍,兴趣的激发和语言策略准备等)
常见的读前活动准备:
2.头脑风暴
3.构建语意图:思维导图
4.预测:根据文章名预测文章主题
5.话题相关讨论
6.图片预测:用于故事阅读,可以出示故事开始的图片让学生预测故事的发展,出示故事结尾的图片让学生预测故事的前期情节。
7. 细节摘取讨论
8.预测性信息陈述:提取与话题相关信息,组织学生根据自己的常识判断正误。
阅读中(while-reading)的教学活动:
从具体信息的识别,到推理判断能力的培养,再到各种逻辑关系,篇章结构的分析,阅读能力中的知识层面、理解领会层面、分析层面一般都应该在读中阶段完成。该阶段要培养阅读技巧,训练阅读策略形式,帮助学习者掌握阅读材料的体裁、结构特征、概要、主题、细节信息。(可采用:图片,图表,地图,树型图,柱状图、流程图等,提高信息处理速度和记忆保持时间。)
阅读后(post-reading)的教学活动:
引导学生根据所读的内容开展一些评价或应用性活动。如:讨论、角色扮演、填充信息(gap-filling)、重述、发现错误、写作等。
虽然熟知这些理论,但是在今天的教学中,我打破了它的顺序。在7班直接用阅读课中学习到的内容谈论自己对学科的喜爱程度,这个操作顺序就错了。这属于读后活动,它前面一定要有语言输入,才能让学生在输出时心中有数。7班没有需要输出入做铺垫,在练习的时候出现输出错误是必然的。
其次,为什么我们讲了多次学生仍然记不住?仍然不明白?仍然犯错误?因为我们一直在告诉学生东西,而没有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和发现东西。七班练习时错误多,因为句子是我写在黑板上的,不是他们观察分析得来的。
Tell me, I will forget.
Teach me, I will remember.
Invole me, I will learn.
没有卷入课堂,没有经过自己思考的东西怎么能印象深刻呢!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语篇教学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语言与文化现象,分析和比较其中的异同,归纳语言及语篇特点,辨识语言形式和语篇结构的功能,分析和评价语篇所承载的观点、态度、情感和意图等英语学习活动和实践运用途径,帮助学生学会观察、比较、分析、推断、归纳、建构、辨识、评价、创新等思维方式,增强思维的逻辑性、批判性和创造性,增强学习能力,提高语言能力,培养思维品质和文化意识。
无论是观察、比较、分析、推断、归纳、建构、辨识、评价、还是创新,他们的主人都是学生。但是,因为课堂上时间有限,很多情况下是老师代替了学生的劳动。所以一定要重试学生的观察,学生的比较和分析,学生的归纳,学生自己的辩识,学生的评价......。如果偏离了这个方向,学生的能力和思维是很难得到发展的。
我一定要转变观念,转变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