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篇文章,文章主要围绕迷茫这个话题展开。其中文中举的两个例子令人印象十分深刻。
某即将毕业的女生去向作者咨询,大概作者是校内的心理医生或是辅导员。她告知作者,她内心无比迷茫不知所措,不知道未来的路在何方,不知道该如何选择工作。 问:你想去什么地方就业?
答:想回家,在家乡想进某公司。
问:这家公司今年会到学校招聘吗?
答:不知道。
问:那你有上公司的官网看过招聘信息吗?
问:直接打电话去问?
答:不知道电话号码
问:如果这家公司今年不招人,那你有其他想去的公司吗?
答:目前没有。
于是谈话无法再继续下去的必要了,无言以对,肝肠寸断。什么都没有做又有什么资格迷茫,那只不过是太过懒惰,冠以“迷茫”为借口,让自己的心里舒服些罢了。
再有一个也是即将毕业的女生,在毕业之际接到了百度、阿里、腾讯等知名企业的offer,像这类型的人才有资格说自己迷茫,因为选择多而“迷茫”,而不是因为“毫无选择”而迷茫。因懒惰产生的不叫迷茫,应该叫闲得“蛋疼”,不过是以迷茫聊以慰藉这颗脆弱的心罢了,还赋予了一定的逼格。
那么如何戒掉这些因懒惰而滋生的迷茫呢?人常说思想指导实践,可心理学家却指出:某种程度上并不是思想决定行为,而是行为塑造思想。绝大部分人认为从思想上或是观念上改变,从而改变行为,可是心理学家指出的观点却和大众的认知有着截然不同。《逆向管理》通篇表达的观点就是:先行动,后思考,在持续性的个人发展过程中,外在表现比内在认知更重要。人一旦行动,思想也会跟着改变,因此如果感到迷茫,最佳途径应当是想做什么就去做什么,在实践中不断塑造自我,逐渐戒掉迷茫。
但是问题来了,选择比努力更重要呀?万一努力的方向错了呢?时间是稀缺资源,当下做的最终都会成为明日的沉没成本,而沉没成本无法追回。但是与其“惺惺作态”大谈迷茫之不知所措,不如行动起来勇于试错,来得更有价值些。
富兰克林说过:“我未曾见过一个早起勤奋谨慎诚实的人抱怨命运不好”,而我也从未听见一个全力以赴刻苦努力的人说自己“迷茫”。
文章指出的是表面上很多人对待未来感到的迷茫,其实是因为懒惰而引发的,换句话讲,那不是迷茫而仅仅是懒惰而已。那么如何走出“迷茫”呢?这就需要行动了,按照《逆向管理》所提出的方法就是:先行动,后思考。可是关乎行动,又涉及到坚持的问题,如何长期有效的坚持呢?一些大牛提出:要有智慧的坚持。那么怎样才是有智慧的坚持呢?方法有很多,其中一种就是功利一些,毕竟功利是人的本性。
所以很佩服那些能长期坚持做一件事情的人,也很佩服那些很小的时候就对自己狠的人,因为这部分人,从来不是由自己的性子来的,迷茫这样的字眼也是很少从他们口中爆出的。其实,这一点也不奇怪,因为他们很早就戒掉了迷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