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几个成人凑在一起学习的课堂上,老师要讲价值观的认识与取向时,先抛出一个有趣的小测试:你到一个从未去过的原始森林探险,带着5种动物,它们分别是老虎、猴子、孔雀、大象和狗。四周环境危险重重,你不可能都将它们带到最后,不得不逐一地放弃。请你列出放弃它们的先后顺序。
已为人父母的成人们,经过仔细权衡利弊外加再三斟酌后,都负责任地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尽管只是个测试性的游戏,但大家都很认真很真实地分享着———吾口讲述吾心,吾心源于吾思。无所顾忌地畅所欲言,不取悦谁,不顾念谁,唯图不辜负自己真实的内心。
成人们测试的答案惊人地一致:先放弃孔雀———这种只有装饰性没有实用性的物件,在森林中只会是牵绊;再放弃猴子或狗———虽然机灵,或许也忠诚,但它俩的能量还不足于用来保全我自己;最后难取舍的是老虎或大象———它俩都是能量级的,但谁能对自己的生命安全更有保障?这是个让人纠结的大问题。(注:偶有会把狗留到最后的爱狗人士,是觉得狗狗是人类忠诚的朋友,他看重的也不过是狗的忠贞不二。)
生命的存在是一切存在的基础,精神与灵魂是寄居在肉体上的,在紧要关头,保命要紧!咱们成人的想法,没毛病!也没错!可问题的问题在于,好多事情不是靠对错来判断的。或许您是天经地义的对,他是离经叛道的错,但在某个时候,您的“对”在他的“错”面前,会汗颜、会自惭形秽、会无地自容。
下面,让我们来看看,一个十岁孩子在重重危险面前,是如何不知“好歹”外加不怕“死活”地作出选择的:“我要先放走老虎,老虎是森林之王,在它自己的地盘上,它在哪儿都是安全的。然后我再放走大象,大象那么威猛,在森林里它也不会有危险。接着再走一段路后,我放了猴子和狗,老虎和大象都已走远,猴子和狗在森林里也不会有危险了。最后,我会带着孔雀往外走,我是人,我比老虎大象都要强大,除了我,没有谁能在大森林里保护孔雀的周全。”孩子在说他的想法时,他是笃定的,他没有普渡众生的慈悲佛性,他也没有舍己为人的英雄主义,他只有一个信念———作为人,作为一个大写的人,他是能够保护弱小的,他是应该保护弱小的。
利己还是利他,是否可成为衡量个人价值与胸怀的一个标准?一心只想着谁能利己者,难道不担心会反被利用(注:老虎可以保护人也可以吃了人)吗?以利他为前提者,在和平共处中,难道不是愉悦的共赢么?
只有您的需要和别人的需要能叠加,心才会产生连接,才会产生有效沟通。
孩子,我向您的一颗童心致谢,是您用您的无邪的童心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
孩子,我对您的纯真善良与勇敢自信致敬,是您让我开启了重新审视自我正视自我的新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