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语》感悟(100)
原文: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
书中译文:孔子说:“先学习了礼乐而后做官的,是原来没有爵禄的平民;先做了官而后学习礼乐的,是卿大夫的子弟。如果让我来选用人才,那么我赞成选用先学习礼乐的人。”
我的感悟:
今天开始学习《论语》“先进篇”第一章。
“先进于礼乐,野人也”。这里的“先进”不同于我们现在理解的先进,如先进个人、先进科技等。“先”,优先,占先;进,向前移动,走在前面。“先进”代表早先的文化。
这句话是说一些人先上学,学习礼乐射御书数等知识,然后才找工作,到社会上做事或去做官,即“学而优则仕”。这些人一般是出身下层、家境普通或贫寒的平民即乡野之人,如子路。
“后进于礼乐,君子也”。那些有爵位的贵族往往是先当官,然后才去学习礼乐知识,即“仕而优则学”。如“三桓”之孙,他们小小年纪直接受封为官,但不会做事,于是跟着孔子学习。
“如用之,则吾从先进。”孔子认为,如果让他选拔人才,他会选择那些从底层开始慢慢系统学习知识,而后才出来做事的人。
在孔子眼里,那些出身下层的人,生活困难,条件艰苦,却能坚持学习礼仪,修身养性,足见其志向远大、情操高洁,有着救世济民的情怀。如有机会入士从政,必能以礼教民,以乐化众,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他们来自基层,了解下层民众的疾苦,必能制定适合国情的政策,不至于有大的偏颇和失误。
孔子说自己“少也贱,故多能鄙事。”他三岁丧父,十七岁母亲也离开人世。童年孔子顶着一个没落贵族头衔,生活极其困苦,所以孔子什么杂活、粗活都干。他一步步从基层摸爬滚打,再加上又好学,所以长大后的他成了六艺精通的“万世师表”。
孔子就属于典型的“先进于礼乐”者。
出身达官显贵的“后进者”则不同,他们受祖先的庇护,轻而易举取得高官厚禄。工作后再进修学习,大部分是“镀金”或社交的需要,而真正静下心来学习的人则少之又少。正如孔所忧,“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这种业务不精、缺德少礼之人,为政治国,少不了会祸国秧民。
晋惠帝司马衷执政期间,有一年闹饥荒,饿殍遍野。晋惠帝听到大臣的奏报后,十分困惑,便提出疑问:如果百姓肚子饿没米饭吃,何不食肉糜?
看到了没有?一个没有基层生活经验的“后进者”,完全缺乏生活常识,哀鸿遍野,他却问为何不吃肉粥。所以他统治期间才有了八王之乱,民不聊生。
孔子这句话也适用于现代家庭教育。家家都有孩子,家家都吃起肉糜,甚至也给孩子积累了丰厚的财富,孩子们基本上都成了“后进于礼乐的君子”。溺爱肯定不行,过于严厉也会毁掉孩子,怎么办?
李小萌在她的书中说,要做孩子的副驾驶,不要做孩子的驾驶员,要培养孩子自立自强自主的能力,给孩子底层打拼、磨砺的机会,当“野人”来养。让孩子明白,人生的车辆是自己的,他必须学会独立掌握方向盘。家长只是坐在副驾驶位置适当提醒,而不能说“你不行,我来开”,这辆人生之车对孩子还有什么意义?
必须让孩子进入“先进于礼乐”的状态,培养他自主学习、独立生活的能力。我们只需做一个不太唠叨的副驾驶,副驾驶如果太唠叨了,孩子也受不了。
孔子讲的是选拔底层慢慢学习成长起来的人才,我们能明白的是,给他以“野人”的状态,用正确的价值观去引领孩子,“先进于礼乐”,磨练他成为自己生活的主角,同时也为社会培养了一位德才兼备的人才。
可见,“野人”的底层状态才能磨砺孩子,才能助孩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