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家乡的二月二!
比起正月十五的元宵节我更喜欢二月二,为什么呢?糖豆比汤圆好吃多啦!家乡的二月二家家户户都要炒糖豆!糖豆好吃做起来却很麻烦。首先要把花生米炒熟,去皮;其次就是要炒豆子,花生米炒熟了酥酥的,豆子炒熟了却很硬,硬的咯你的牙!母亲便打听别人家是怎么炒豆子的,后来听说在炒之前先在热水中焯一下迅速捞出,然后再炒,那样炒出来的豆子香香的又不会硬得没法吃。母亲试了,果然效果不错!花生米和豆子都炒熟,混合拌匀备用。接下来最有挑战性的就是熬糖了!这是个技术活,糖豆炒的好不好关键是看熬糖的火候!锅里放上一碗水,倒入红糖,慢火开熬,这中间要用筷子不断地搅拌,直到用筷子挑着有长长的金丝了便抓紧时间倒入事先炒好的花生米和豆子,搅拌均匀,倒到案板上,在冷却之前快速用铲子摊成饼壮,抹平,再切成块,糖豆便做好了!
炒糖豆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难!小时候每到二月二早读放学便撒欢着一溜烟跑回家为的是那早早等着自己的糖豆。那样的早晨想想想都是甜的!等到吃完早饭,个人兜里都用塑料袋装着糖豆上学了,于是简单的糖豆品鉴会便开始了!个人掏出各家的糖豆,互相品尝。真是奇怪,一样的做法却做出各不相同的糖豆。有的一块一块的,糖和豆的比例配合恰到好处;有的糖多豆少,颜色黑乎乎的,吃起来倒是更甜;有的豆多糖少,不怎么好吃;有的糖熬过了,都拿到学校了还是黏糊糊的,沾在手上不舒服,偏偏村里的学校有没有水;有的糖熬到不到火候,根本没黏成块,豆子裹着一层糖全散着……
吃着糖豆,嘴还不闲着。夸那糖豆做的好的:“你妈妈真手巧!”
指着那糖熬过了的:“你妈太笨了!”
对方反驳道:“我妈妈去年做的可好了!”
抓着那散着说:“你妈妈太急了!”
哈哈哈哈……笑声一片!
与我们的小学同时开品鉴会的还有一个地方,那就是村西口的土地老爷,他的小小的土地庙里堆满了各家送来的糖豆,各种各样,此刻他老人家也在笑嘻嘻的品鉴吧!小时候不知道为何一个小小的屋子会受到全村人的敬重,逢年过节大家都要去给他烧纸送钱,正月十五要给他送灯,二月二的糖豆更是堆得老高。长大了才知道,他是村民的保护神,每个人最终都会有那么几天要暂时寄住在他那里,好与亲人做最后的分别,并准备开启新的轮回。
如果说糖豆反映的是各家的女主人厨艺,那么画粮囤怕是恰恰反映了男主人的性格了吧!
家乡的二月二不仅有美味的糖豆,还有粮囤!所谓的粮囤就是各家用铁锹铲着草木灰慢慢地在地上画一个大大的圆,中间放上一点粮食,圆的一侧再画上“梯子”。房前屋后都要画。还要看看二月二这天刮不刮大风,如果天气晴好,那便是“收囤”,意思是今年会风调雨顺,粮满仓!
依然记得那些踩着各家粮囤的“梯子”从村东头的学校飞跑到村西口自家的日子,脚步里写满了轻盈自在!各家的粮囤也是各不相同!有的样子蠢笨,线条又粗又不均匀,这家的男主人一定是做事笨呼呼的,穿衣服都不利索,不过脾气特好;有的粮囤特精致,线条又细又均匀,而且囤也打得大很多,这家的男主人手艺特好,日子也过得井井有条,就是有时候难免有点抠;最喜欢父亲的粮囤,大大的、圆圆的、线条不粗不细,像极了父亲手巧又为人随和的性格!
如今,母亲的糖豆炒的越来越好,父亲的粮囤却再也看不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