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浅谈(一)

在国家大力提倡学习传统文化的大潮中,《三字经》已经成为幼儿园、小学生们必背的经典蒙学书籍了。他自南宋诞生以来,与《千字文》被称为传统文化蒙学经典中的碧海双珠,被流传至今,一定有他的独到之处。

在正式阐述正文之前,小编要对《三字经》的历史版本加以说明。

众所周知,《三字经》是南宋的著名学者王应麟所著。也就是说我们读《三字经》原著的历史部分只截止到南宋为止。但现在的《三字经》由于历史的发展,各朝各代都有增补,版本甚多。最著名的是清朝贺兴思增补的关于元、明、清的历史,共二四句话。我国的正史只有二十四史,加上清朝的这段历史,也就是二十五史,所以《三字经》的历史部分也就到清朝为止了。我们在带领孩子学习《三字经》时一定要注意经典版本的选择。

现在开始我们的正式话题。

历史上的启蒙读物在《三字经》出现之前大都是四字一句。比如说《千字文》、《百家姓》。孩子们读起来不是很容易上口。《三字经》则是三字一句,四句一组,读起来轻松活泼,容易记诵。他不受韵律韵脚和字数的限制,把中国的历史文化全都概括进来,一个人如果能在小的时候将《三字经》背诵下来的话,对他的人生受益无穷。《三字经》可以说是把中国史纲要、中国文化史纲要、文化百科知识的内容全部浓缩到了这一千多个字中。

在内容上,《三字经》完全体现了传统文化教育的一大理念:教之道、贵以专。《三字经》全片共1140个字,从内容上可以分成六个部分。第一部分谈到了教育的重要意义和重要性,第二部分强调了教育的内容和顺序,第三部分讲授基本的文化常识。第四部分介绍代表中国教育的内容和顺序。第五部分则是中国通史纲要,第六部分强调勤奋刻苦是成材的先决条件。每一部分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同时合起来,又都围绕者“教之道、贵以专“这一个主题展开。充分的体现了作者一贯的教育思想。

开篇《三字经》就从人性入手,涉猎到了战国时期的三种人性论。以孟子为首的行善论,指出“人有恻隐之心、丑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无此四心者,非人也;以荀子为首的性恶论,认为人生而有好利焉、生而有疾恶焉、生而有耳目欲、生而有声色焉。以告子为首的不善不恶论,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而作者在”“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当中是想告诉我们。人的第一天性是天赋之性,是纯善无恶的。而人作为高级动物又有动物属性之纯恶无善的一面。在英国演化理论学者查理德*道金斯的《自私的基因》一书中,就提出生命体是由遗传基因来控制的,其本质就是无限地占有一切资源,无休止地复制自己,无限地扩张,疯狂的复制,只有自己,不顾他人。这也是人作为动物属性的天性。

从这里可以知道,人既有善的一面,也有恶的一面。孔子在《礼记》中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首先要解决人的基本生存的需要之后,我们再来谈人的天性。他就和人生存、生活的环境和习性有关系了。人的习性也会通过基因遗传给下一代。在这里大家可能不太理解。举个简单的例子,大家就能够洞察其中本意。人本是有盲肠的,在茹毛饮血的年代用来消化毛发的,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开始吃熟食。盲肠开始退化,变成了没有用处的小尾巴——阑尾。所以说,人接受的教育,受到的感染,都会对人产生影响,形成人的习气,作为遗传基因,遗传给下一代。

这就能看出做者为什么开篇便谈到教育。是因为作者想通过“教”来让人“去习性、化禀性、圆满纯善的天性“。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一双脚行过的路不留任何痕迹,只有路上遇见的人为他作证,如果那些人都先行离去或保持缄默,那么他对于自身也会产生怀疑。...
    神烦皇阿玛阅读 551评论 2 2
  • 前几天,在朋友的一次婚礼上,主持人问新郎,‘说出你此时最想说的一句话’,新郎大声而洪亮的喊出:“我忠于结婚了!”现...
    正传递阅读 427评论 0 1
  • 《菜根谭》 第一卷: 道者应有木石心,名相须具云水趣。 原文: 进德修道,要个木石的念头,若一有欣羡,便趋欲境;济...
    爱文字的小药师阅读 2,072评论 11 18
  • 烟火散尽 初芽扎破泥土 河水新涨 新的一年又开始了 堵车的街道已经散去 爆竹雾霾的天空 飘远在崇山峻岭的山路里 你...
    梦鹿是一只猫阅读 338评论 0 0
  • 最近看tvb电视剧,《铁马寻桥》 里边有许多旗袍美女, 我也画一个。 记得有老师说过, 画画就是当你想画什么, 那...
    阳光贝拉阅读 445评论 2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