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观看了“智能升级,何以为师”暨教育部“教师智能教育素养研究”虚拟教研室工作启动会仪式。
看了一会儿发现,这个活动是大学的教研活动。
所谓虚拟教研室,就是把好多所大学类似专业课题组老师的力量汇聚在一起,进行线下加线上的混合教研。类似于我们中小学体系的在线教研组织形式,跟我们的名师工作坊也差不多。
大学的教研活动哟,肯定学术味比较浓,比我们的层次要高多了,马上有了观摩兴趣。
当年刚参加工作不久,有机会去河师大学习,开班的第一课,是一位教育技术学院的副院长给我们做讲座。
副院长先是客套地致欢迎词,接着讲培训的重要性,其中提到一点,要有课程意识,要有用教材教的能力。
清楚记得,当他这句话出口的时候,底下的200多位老师都在轻笑。院长又恼火又无奈地说,看看看看,你们这些一线老师,总是不愿意理论学习,所以才水平不高嘛。
“课程”,好遥远呀!
旁边一位老师嘀咕,“你们倒是水平高,下来讲两节课试试呗,整天地琢磨这个琢磨那个理论折腾我们。要是成功了,是你们高屋建瓴指导的好。要是失败了,连声都不吭,转头研究别的就行了。”
的确,感觉大学教授就是高高在上的研究者,说起做学问,做课题,头头是道。后来教育部发起了一个金课打造行动,说好多老师的课太水,当时看到还觉得不可思议,大学教授,在我们心目中的地位太高了。
半天听下来,还是有着不小的收获,也算是领略了智能教育的前沿风景。特别是胡晓勇教授的建设方案主题报告,完全拓宽了我对课题的浅薄认识。
华南师范大学胡小勇教授以《智能升级,何以为师:教师智能教育素养研究》为主题作了建设方案报告,报告包括建设背景、建设方案、阶段成果展示三个部分。讲述了虚拟教研室从2018年至2022年的创立历程,同时对虚拟教研室的具体建设及运作作了详细的说明,对获得的成绩进行了肯定。
主要内容如下:
一、建设背景
以教师智能教育素养研究为主题,为满足面向智能时代的教师高质量发展要求,开展教研。同时也是响应了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
目前,该研究已有一定的科研论文和课题研究基础。而且已有指导孵化的教学成果汇编和制作的比较成熟的慕课。
团队能提供在线教研和智能教育方面的研修培训和实践指导服务。也就是说拥有教研培训服务基础。
目前虚拟教研室的成员包括了东中西部高校主体和企事业单位。
二、建设方案
1.建设目的
研究主题
适应智能时代的教师发展要求,以服务职前教师,师范生和各类在职教师智能教育素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为核心,共建基于“华师,面向广东,辐射全国”的教师智能教育素养研究共同体,培养胜任智能化挑战的教师,助力教育数字转型。
其任务包括:
研制理论框架和指标体系
构建研究实践服务共同体
构建混合式教研模式
2.建设机制
多方协作构建教师智能教育素养研究的协同机制,借助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协同赋能。
其任务包括:
教研育人机制建立
(教研加科研,双向赋能,促进教研团队成长)
教研驱动机制建立
(以高校教研课题和慕课建设为抓手)
混合教研机制建立。
(开展线上线下相融合的协作共研)
3.建设内容
(1)创新教研形态,将教研理论与教研实践,学科素养与智能素养,区域教研与校本教研融合,研究协同跨部门多技术赋能作用的教研团队协作运行机制。
构建以线上线下相融合混合教研为主模式,以网络集备,直播教研课例教研网络名师室等为延伸的教研模式,并组织团队开展各类虚拟教研活动。
(2)加强教学研究。
围绕教师智能教育素养这一主题,研究智能教育素养内涵与培养区校教育教学智能化建设,学科智能教学与教研创新智能化课程。及教学资源建设,教师教学画像与智能测评。
(3)共建优质资源库
包括智能教育素养知识图谱,智能教育素养优质课程,
智能教育素养教研资源,
智能教育素养培训教材,
智能教育素养研究优秀案例集
智能教育教学应用优质课例集
(4)开展教师培训
开展智能教育领导力研究和教学能力研修。开展教研培训,服务,以课程研修,课例研磨课题研究为载体,聚焦教研问题,培养智能教育的种子教师和领头雁校长。
三、预期成果
1.理论成果
核心内容:
教师智能教育素养的内涵现状,培养方法等,虚拟教研模式与运行机制。
载体形式:
论文论著或调研报告。
2.实践资源
核心内容:
开发教师智能教育素养主题的优质课程资源和教研案例
载体形式:
优质课程,新形态教材指导开发教师智能教育教学应用的教学设计样例和实践案例集。
3.平台团队
核心内容:
以本教研室为核心研究力量,联合国内东中西多所高校和企事业单位协同共建
载体形式:
虚拟教研社区,研究共同体附设师范生和各类教师。
四、阶段性成果。
1.组织机构建设成果
虚拟教研室工作章程及子课题研究指南。
每次活动的工作简报。
2.虚拟教研室成员
虚拟教研室成员人数增多且体现出信息化协同效应。
3.资源建设成果。
组织编写人工智能教育应用新形态教材融入课程,思政相关内容以内容丰富,案例新颖,活动多样,梯度设计为标准。
推动共建虚拟教研室资源,在虚拟教研室平台共享优质课程,案例论文等资源。
深化教师画像理论研究成果——精准教研市域下的教师画像研究。
设计课例,教研的示范样板,“备授说评”,教研流程,闭环一体化。
4.指导服务成果
虚拟教研室试点建设培训会(从机遇挑战方法,赋能机制,保障探讨在线教研的方法与机制;探讨了高校教研体系的要素形态组织方式与案例及教研数字转型机制)。
成立项目研究公众号。
打造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实验区。
(教育人工智能研究院与南沙区教育发展中心。)
(开展学科智能教学与智能教研的指导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