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圈,女演员如过了40岁还没有名气的话,很大程度上就会跟你我一样平凡得不起任何波澜!但这个沉寂多年的女人却在44岁的时候改写了行规,她就是刘敏涛。
在前40年的生命里,她一直过着循规蹈矩的生活。结婚,生子,婚后弃业归家。如果没有意识上的觉醒,没有对千篇一律的生活痛定思痛,没有挑战自己无限可能的勇气,她注定不会迎来事业的春天,短短几年,她再次火遍全网。
很多人认为人到中年,大多会变得麻木、疲惫、随波逐流,习惯了既有的生活、工作,改变需要过人的勇气,有时代价会超出预期,很多人因此踌躇不前,但刘敏涛不相信,她说:“既然循规蹈矩、随波逐流的生活并没有给我带来预期的幸福,反而让我在本该神采飞扬的大好年华,活得卑微而苍白,那就不如就做我自己,随心所欲地去生活中冒险,试试自己的极限,到底在哪里?”她用实际行动改变了生活的即定模式,从此,拥有了开挂的人生!
鸡蛋,从内打破是生命,从外打破是食物!
所有的改变,都不是一蹴而就,必然是经由种子深埋,岁月洗礼,在不经意的某天,破土而出!多少看似偶然的现象最终导致结果的必然。
01
最长情的幸福来自心灵最深的触动
《幸福的方法》这本书把人们对幸福的感受分成了四类:忙碌奔波型、及时享乐型、虚无主义型和感悟幸福型。
写作就是我感悟幸福的敏感触点,有如春之花蕾,沁人心脾;有如夏之甘泉,清冽香甜;有如秋之苍穹,天高云淡;有如冬之暖阳,和煦舒缓。
只要拿起笔,沉浸在自己的思海里,瞬间进入自己描述的情景里,无我无他,伤心处,潸然泪下,开心时,笑意盎然,愤怒下,血脉贲张,这也许就是自嗨,不错,嗨人前,先自嗨!没有一双敏锐的眼,如何去发现世间的美,没有一份善感的心,如何去洞察人间的情!
在这块未被开恳的处女地里,我可以自由翱翔,无拘无束,因爱好而执着,因沉迷而快乐!也许不会开花结果,但已然在路上,以前在忙碌奔波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最终迷失自我,如今,给自己点时间,倾听一下来自“心心”的愿望,有意识给它浇浇水、施施肥,让这份心灵深处的触动带给我最长情的幸福,何尝不是善待自己!
02
从心而改,路长且艰,不悔的人生,只因曾经努力过
现在的我,朝九晚五,年复一年,青葱岁月眨眼间无情的溜走了,天天KPI套在脖子上,不停的攻克一个又一个目标,最后,只给了一个职位,而没有一个未来!
这期间我没有想过认真审视自己所为何求,来世一遭,为他人笑而笑,为他人哭而哭,驾着超负荷的马车,寒来暑往,一刻不停,但却没有过来自心底的快乐,改变,回应灵魂深处的改变,一次次敲击麻木的神经,因不可预见的未知,一次一次使我举足不前,改变意味着打破习惯,意味着不适,但不改变,你会安然一生吗?
变则通,不变则死
上海锦江大饭店创始人董竹君的人生经历最能诠释变通的真谛。
董竹君出生于1900年江苏省海门市,是洋车夫的女儿,因家境贫寒,13岁被父亲因生计典当到青楼做“小先生”(卖艺),1914年身陷囹圄的董竹君结识了当时为革命党人的夏之时,夏救她出火坑并结成伉俪,后随夫赴日留学,1929年,因夫妻缘尽,离婚收场。
离异并带着四个孩子的董竹君要想在那个年代生存下去,实属不易,可她却更有另一翻逆天的打算,第一创业织祙厂和包车公司,第二次开建沙管厂,终因百业萧条,抗日战争而终止,以致最后靠典当为生。 因喜欢经商,坚定创业,1935年3月15日,董竹君第三次创建上海锦江大饭店,开门便迎来了不少上海滩风云人物,之后十里洋场的大腕诸如杜月笙、黄金荣、张啸林等成为了这里的常客,南京及上海军政要员也频繁出入于此。1936年,卓别林访问中国时,曾在此品尝了香酥鸭子。
解放后,董竹君将锦江饭店无偿捐给了政府。1997年12月6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7岁,生前著有自传《我的一个世纪》,1999年被拍成了电视剧《世纪人生》。
董竹君在她的自传中说:“我从不因被曲解改变初衷,不因冷落而怀疑信念,亦不因年迈而放慢脚步。”从沦落青楼,到赴日留学,再到三次创业的起起落落。一次一次的改变、突破!成就了董竹君的传奇人生,改变苦一时,不变悔一生,一直以来,她一直遵从内心的意愿,辅以坚韧的毅力,不断的学习,终成民国商界一代女豪!
我的写作,始于喜欢,与专业无关,与生活无关,仅仅是属于世间独一无二的我纯粹的个人追求、爱好,在这里,能感受到自由、快乐、心灵敞亮!能瞬间点亮活着的意义,镌刻人生的注脚!一路上,也许风雨兼程,也许劈头盖脸,没关系,最坏的结果是一切归零,当某天走向人生的终点时,笑着对自己说:“努力的自己,找到了自己,无怨无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