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文学,我得承认我是个伪文学爱好者。自小学开始,陆续开始看各种书,这么多年,文学类、科学类的书也没少看,却依旧落入了俗套,总是断断续续浅尝辄止,在浅表处周旋,也没能专注的跳进文学圈子里蹭个热量,或许是习惯了这种温带大陆性气候的安逸罢了,偶尔看看书,也算是不疼不痒的给自己找个心理安慰。
小时候,我们家有很多书,都是我爸和姑姑们上学积攒下来的财富,爷爷家有个大书柜,里面放着各式各样的书。最早开始收集的是70-80年代的黑白小画书。等家里没人的时候,我就偷偷地搬个小板凳,开始翻箱倒柜的找,把一本本小册子据为己有。那些小画书,上面是版画,下面是文字,我攒了厚厚一沓,还从柜子里找了个角落,秘密的藏起来。
上学前还不认字的时候,就翻看图案,记得其中有《王二小》、《大闹天宫》。《大闹天宫》是所有小画书里最爱的一本,因为它中间有几页彩图,我把它视为所有书里的“大王”,特别喜欢带着魔幻身份的孙悟空,总觉得他能把其他书里的人物都打败。后来上了学,有了水彩笔,我就把这本书每一页都涂成了彩色,自制了一本彩色绘画书。
等到小画书攒够了,就惦记起书柜里的书,时不时地就去里面翻。后来家里的家具倒换位置,书柜里的书全部转移到另外一个屋里的大木箱子里,我就一摞摞的搬,跳进大箱子里,坐到书上,一边看一边整理,把自己喜欢的书,放在最上层,偶尔想起来就翻翻看看。
除了收集旧书,我的第一套新书就是《格林童话》和《安徒生童话》,两个硬壳外包装里面分别装着十多本彩色童话书,有很多小故事,《七色花》、《白雪公主》、《豌豆公主》、《拇指姑娘》、《青蛙王子》等等,这一套书看的爱不释手,不知道看了多少遍,很多本都掉了页,我还用透明胶布挨个修复完整,这套书一直保留到上完小学,所剩无几后就被抛弃了。
真正认真看书是小学在四年级,搬回自己家后,我的小卧室里并排着两个书柜,上半部分有三层书栏,下半部分是双门柜。第一层大部分都是我爸的工具书,中间层有许多旧文学杂志和时装杂志,都是些带着美女封面的刊物,不知是谁将它们穿上孔,用铜线装订到了一起,厚厚的很多本,我的书全部都放在最下面一层。
最初找书看,是因为想催眠,然而无意中发现了一本《郑渊洁童话》,第一章是舒克贝塔,第二章是皮皮鲁与鲁西西,在后面还有几个简短的小故事,密密麻麻的字很多,中间有几幅插图。这本书在枕头边放了很长时间,晚上睡觉前就躺着看,看的眼睛疲乏正好睡觉,以至于慢慢变成近视眼,不免有些后悔。
后来和同学们也经常交换着借书看,都是些薄本的小故事。六年级那一年,我家买了一套精装版的《十万个为什么》,我爸从邯郸回来,拎着一个大箱子,一整套20多本,可把我吓坏了,我们专门把书柜腾出一层,整齐的码放在书柜里。最开始带着新鲜劲,每本书都我都拿出来翻看,却很难选择到底喜欢看哪本,走马观花全部看了一遍,却什么也没记住,后来这套书被我妈全部读完了,还经常告知我哪本书里讲了哪些内容,其实这类科普读物我也不爱看,渐渐地便失去了兴趣。
小学期间,买的最多的就是作文书。矿上有个小书屋,不过总是卖些周刊杂志、参考卷子之类的书籍。因此只要有机会跟着家长外出,就惦记着买本参考书或者作文书。一年两次的庙会就是绝佳时间,每次都去镇上的书店看看。书店很大,里面的书很多,各种类型的都有,不过大部分都是盗版。每次去赶会,在书店消磨的时间最长,跟同伴们商量完,还得比较好半天。有的书买回去十分起作用,与作文课的主题十分契合,都能一一对应上,写作文可以抄上几段利用利用,时间长了吃到了甜头,就开始上瘾,不断地买作文书,积攒了很多本,经常把它们当作故事书来看,逐渐的加入了枕边读物的行列。
开始看小说,是在初中期间。初中一位女同学的邻居是矿区图书馆的管理员。第一次进图书馆就是跟着这位同学。我们俩一起爬到游艺楼的二层,她带着我走进去,看见她家邻居阿姨,我们简单的打了个招呼,就走到各个书架前开始选书,一共借了三四本,里面有本琼瑶阿姨的小说,我俩商量好先分头看,再互换。《六个梦》系列中的那几本看完后,现在只记得电视剧的桥段,反而觉得真不如看电视剧来的直接方便。
上高中后偶尔会买些《读者》、《青年文摘》之类的杂志看看,当时男生堆里流行看武侠小说,金庸、古龙的著作他们挨着看,课间还会一边讨论、一边比划着运气发功。学校附近有个卖书的小店,租书、卖杂志和文具。我们经常去逛逛买点碳素笔和笔芯。当时还珠格格第一部正播的火热,盗版的书籍也迅速上架,隔壁班的女生就租几本带到教室看,我们看着心里也痒痒,总想着也借来看,随后有人发现,书里的故事都是假的,跟电视剧一点也对应不上,后来就再也没有人去租书了。
高二那年暑假,我妈生病在学校附近的医院住院,整个假期我都在医院照顾我妈。傍晚没事就去街上转悠,买几本刚过期的杂志,我妈喜欢看《知音》,就一次买个四五本放在她床头,值夜班的护士有时候也会来借。我妈看完还给我讲里面的故事,我却不大感兴趣。当时隔壁病房住着两个年轻小伙子,一个腿骨折,一个是陪床,他们经常租书看,我去他们房间挑了一本《鹿鼎记》,看了整整一个星期,这也是迄今为止,我看过的唯一一本金庸小说。故事太长,情结太多,每看一本书总是看着后面的忘了前面的,这种情况让我很是抓狂。
高一的同学Z辉经常买《科幻世界》,总是借给我看,印象中有一期刊登了一篇叫做《蝴蝶》的故事,当时看的毛骨悚然,还心有余悸做了好几天噩梦。就在那一年,上一届有位男生写了一篇文章,给《科幻世界》投了稿,幸运的被采用了,刊登在杂志上,那一期拿到手后感觉特别亲切,虽然不认识作者,却替他感到骄傲和光荣,他那篇《幻听时间》我看了很多遍,或许是因为愚钝,一直没有看明白,迟迟没有读懂作者的想法。高三的邻桌胖鱼喜欢看《故事会》,经常买来带到教室,他还鼓励我可以写点笑话,给《故事会》投稿,我还当做真事一样,抄下了投稿地址,每天都想着编点小笑话寄出去,不过最终一个字也没写出来。
高中毕业后的暑假里,煎熬着也没有什么心思看书,除了回姥姥家住了十几天,大部分日子都窝在家里,看电视剧消磨时间。那时候暑假电视台必播的就是《西游记》,不过这么多年来,我始终没有完完整整的看过一遍,中国古典四大名著,只喜欢《红楼梦》。小时候看《红楼梦》就是看美女,看热闹,并不了解其中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与潜在的深意。后来陆续看过刘心武先生的电视讲座,网上在线看过他的《红楼梦人物解析》,再次审读文言版的《红楼梦》,便有了重新的认识。
人说,少不读《三国》,老不读《水浒》,我却对那些纷争与战事不感兴趣,书未曾摸过,两部电视剧也没怎么看,只浅显的记得一些经典人物与故事。突然发现手中过滤器的网眼越来越大了,漏出去的太多,留下来的太少。
十分悔恨的上了一个三流大学后,我觉得我的人生开始灰暗了。不想上课不想学习的时候,就去图书馆看书借书,连续看个十来天,再出去逛逛透透气,那段时间看了《飘》、《基督山伯爵》、《安娜·卡列尼娜》之类的外国名著,假期还经常买10-20块钱不等的盗版小说,有《王朔文集》,海岩的《舞者》、《五星大饭店》,还有上下两册的《穆斯林的葬礼》。有段时间流行韩寒和郭敬明,蹲在厕所里看《梦里花落知多少》的时候,真的看哭了,特别心疼小火柴那妞,《幻城》也是稀里糊涂的看完了,根本捋不顺也看不懂那些乱七八糟的情节。有一年,村上春树获奖之后又追着看《挪威的森林》,可现在只记得有位绿子小姐,所有的故事全忘了!全忘了!我现在很担心,我以后会不会遗传上爷爷的阿尔兹海默症。
参加工作之前,到东北大学上学期间,学院的图书馆都没有进去过,因为我们没有办理正规的学生证。后来经老师提醒,好多同学就去辽宁省图书馆借书。有一天,我独自坐上公交车,跑到图书馆,花了二十块钱办了个图书证,消磨了好几个小时在选择,借了五六本书,抱着一摞回到宿舍跟舍友们分享。我看了《第89号当铺》、韩寒的《三重门》、黄磊的《天一生水》,其他的几本据说不太好看,等大家交换着看完后,就到图书馆全部还掉了。将要毕业,借书证需退还给图书馆,我把卡套拿下来留作纪念,就告别了沈阳。参加工作后,没有电视觉得无聊的时候,就买书看书,《明朝那些事儿》买了好几册,再从家把之前看过的书带过来,重新翻阅。
我看书的速度很快,但是遗忘的速度也成正比,所以看书的效率近乎为0,这就是为什么一本书我可以反复看几遍的原因,因为每次看都会有新感觉。或许我的记忆专属区域全部给了吃喝玩乐和一些美好的事情,分类记住了那些我喜欢的、我惦记的、我关注的,因为总是希望所有的回忆都是美好的!
再往后也忘记都看了些什么书,有些电子书,看完就删掉了,也没有留下什么痕迹。在邯郸图书馆办理的借书证也只借了一次工具书,用来参考写论文。很多年来,好像再也没有看过什么书,因为变得懒惰了,喜欢用电影和电视剧代替原著。直到去年同事拿给我一本《追风筝的人》,才意识到自己已经很久没有关注过文学类畅销书的介绍了,书店也去的很少,兜兜转转了很多年,浮躁与烦躁总是让人平静不下来,无法全心投入去阅读。
如果有时间,还是希望能沉浸在文字中,静下心来,书籍相伴、畅读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