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执着于改变自己,
就会紧盯着需要改变的点。
改变不可能立竿见影,
你就会在改变反弹中自我撕扯,
在撕扯中自我评判,
在评判中自我抗拒,
在抗拒中妥协投降。
这就相当于,
你想打磨出一块玉,
却一直把目光盯在顽石上。
回头看过去的自己,
才意识到,
我所执着的改变自己,
是个天大的谎言。
纠结着改变过去的自己,
不如专注当下我该怎么做,
才能成为让自己满意的自己。
①
回望过去,
常常陷入改变自己的误区之中。
因为总想着改变自己,
所以揪着过去的自己不放,
常常与过去的自己为敌,
在无数次与过去对峙的过程中,
我与过去的自己天天拉锯。
正因为如此,
我时常活在过去,
还以为自己是一个善于反思的人,
是一个能够及时修正自己的人。
当我一次次对过去的自己进行审视时,
实际上我活在过去的愧疚之中。
这种愧疚感让我对当下的自己不满。
过去的自己已经过去了,
怎么可能改变呢?
即便转身的这一刻,
回头找过去的自己,
那也已经不存在了。
怎么可能改变呢?
这无不证明,
改变自己其实是一个伪命题。
过去无法改变,
此刻正在发生,
未来还没有来,
那么改变自己,
从何谈起呢?
②
如果每天都是崭新的自己,
那就不需要抓住过去的自己不放。
假如昨天你犯了错误,
那只能证明,
你没有活出自己满意的样子。
也就是说,
当你盯着过去的自己不放,
你就失去了当下塑造自己的契机。
以前总是认为,
我需要改变自己懒惰的习惯,
改变自己玩手机的习惯,
改变自己晚睡的习惯,
改变令自己不满意的行为。
但是我发现,
因为有了改变自己的想法,
所以我总是对过去的自己念念不忘,总是觉得那些老习惯、旧的观念,
需要重新纠正过来。
甚至用矫枉过正的想法,
去纠正过去的行为。
③
现在,越来越强烈地感觉到,
当我不断地去强化“改变自己”这个信念时,
我也不断地和旧的自己纠缠不休,
不断地评判过去的自己,
不断地抗拒当下这一刻的自己,
总觉得这一刻的自己不能再像以往一样。
这一切都是因为自己的专注点错了。
忽然意识到,
改变自己真是一个天大的笑话,
过去的自己无法改变,
当下的自己正在生成,
而未来的自己呢,
还没有到来。
我只需要在当下这一刻,
活成我心目中希望的样子就行了。
早晨醒来的那一刻,
不必纠结过去我是怎么做的,
也不必去改正昨天的行为,
只需要此时此刻,
知道自己想成为的样子是早起、锻炼、写作、阅读。
那么,
我只需要盯着此时此刻,
去做我想成为的人就行了。
④
重塑认知并不是把过去的认知抛弃、屏蔽、扔掉,
而是在旧的认知大厦上,
重建新的认知楼层,
拓展旧的认知边界,
拥有更开放的多元化的思维模式。
一个成年人,
在过去几十年,
被环境或人为地塑造成了一种惯性的生存或者思维方式。
你要做的不是去改变它,
而是找到你想成为的人,
你想成为的样子,
盯着你想要的去行动。
当你摆脱了“改变原来的自己”,
形成“我要成为新的自己”的思维方式时,
你的专注点就会放在“下一刻我要做什么”的事情上。
你就会有更深刻的觉知,
就能有更清醒地选择,
让自己活在自己需要的状态里。
一天24小时,
我们处于不同的状态,
是物质的、身体的我,
还是精神的我,
亦或是灵性的我?
我们处于哪种状态的时间比较长,
肌肉记忆就会成为那一个“我”的样子。
尼采说:
“直到今天,
人还是分为两类:奴隶和自由人。
无论政治家、商人、官员还是学者,凡只把一天中三分之二的时间留给自己的人,都是奴隶。”
如此说,有多少人是自由人!
谁能把三分之二以上的时间留给自己,
谁才是能掌控自己命运的人。
⑤
“自己”该如何选择呢?
是放在物质自我的层面,
满足吃喝玩乐等本能需求?
还是放在精神或灵性自我的层面?
一个觉知力很强的人,
能够清醒地意识到,
自己一天中,
有哪些时间处于自我掌控状态。
当一个人能脱离物质的“我”,
时时处于灵性的“我”时,
就能活出神圣的自由状态。
尼采说:
“一个人在孤独中,
可以把自己吃得一干二净,
但在人群中,
他会被众人吃得一干二净。”
独处时,
活在自己的觉知里,
灵魂自由,
那个物我就被灵魂吃掉了。
一旦融入群体,
就容易被众人的思想带着跑,
偏离自己的灵魂。
所以,
要慎重对待每时每刻,
尽量保持清醒,
知道自己是谁、
要成为谁、
再选择活在什么状态里。
⑥
我们不需要改变自己,
只需要在不停地选择中做新的自己。
过去的自己在过去的那一刻已经消失,
下一刻的自己是新我的选择。
只要想改变自己,
就会和过去的自己不断纠结、对抗。
现在我明白,
改变自己本身就是个谎言,
此时此刻的我是因缘和合下最完美理想的状态。
如果不喜欢当下的自己,
非要改变,
形成不接纳的思想,
就会让自己痛苦。
每一刻都是崭新的,
不要盯着“改变自己”这四个字。
尼采说:
“性格更多的是由于缺乏某些经历,
而不是已有的经历所决定的”。
这就是面向未来。
人格的完善需要未发生的经历。
所以,
不要和过去的自己纠缠,
要盯着下一刻想成为的样子,
用行动去成为理想中的自己。
盯着未来比盯着过去更重要,
盯着未来的可塑性比盯着过去的固有性更有效。
在人生的道路上,
我们不必执着于改变自己,
而是要带着觉知生活,
清醒地选择自己的状态,
着眼未来,
不断成为新的自己。
改变自己只是个谎言,
成为新的自己,
才是我们应有的追求。
2025-04-02 周三 16:2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