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2020年的元旦,我曾经许了一个愿:
“请上帝不要带走我的生命,我将继续唱诵您的美德。”
这句话,其实只是一个世俗的我的一种笼统的祈愿,甚至是一种在命运面前的卑微。而当时并没有人想到COVID-19会在短短的几个月内席卷整个世界,也改变了世界。
我们经历了舆论界从“人类所能够从历史中吸取的教训就是人类永远不会吸取教训”,到歌功颂德式的“喜丧”;看多了从事不关己到玩命甩锅的把戏;还有那些无辜的但永远不再存在的人们,无论人间是否值得,他们都再也感受不到世间的温度。
年终岁末居然下起了第一场春雨,多愁善感的人看到了会伤情,而理性乐观的人看到了会分析。而无论如何,这一场持续了一整天的绵雨,似乎是专门为不平凡的庚子年送别的。
一早有好事者对“庚子”这个干支做了统计,从所谓的中国近代史开端的1840年以来的每一次“庚子”年都没有好事,颇有宿命论的意味。而不管如何,对于存在于2020年代的人而言,这一年是有资格被永记的。
在全球性的经济衰退和经济冷战中,所有人都是活在惶恐之中的。对于市场中的自由人,理论上无论是996还是007,本身并不是什么问题,都不过是一种“等价交换”——而本质上,从僧多粥少的现实中,在内卷化的巨浪中,处于相对劣势的打工人并没有多少实质的公平可言。于是我们看到今天某个员工猝死了,明天某个被辞退的员工自杀了……
互联网时代信息和技术越来越发达,而人却为什么越来越不幸福,这是个问题。
于是我决定继续研读历史,历史固然不仅仅如同鲁迅所说的于字里行间都写满“吃人”二字,历史也还有可爱之处——汤因比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是的,历史就是一个雪球,一代代地从前人的雪迹滚到后人的雪迹,越滚越大,越滚越厚重。而读历史可爱的地方,其实就是读人——读出每一个时代的人的不同的侧面,以及他们和当代人共同的颦笑,更是和作者进行一次隔空的思想交流。
所幸的是,尽管过去的几年个人的现实如此不堪,不顺,但在微信读书的世界里,却收获了精神的财富——那些读过的书,会随着时间消化,从而融合到个人的精神中,也会外化为个人的品性。
如果说沉浸于读书的孤独状态是一种难得的自守独处能力,那么通过读书认识到同频的人,则是一种意外而珍贵的事——当社交软件分分钟被玩坏的今天,能够守住一种淳朴初衷的社交软件是多么的不易;而能够以书会友的人,在这个“成功”和“幸福”的定义被极端物质化的今天更是凤毛麟角。幸运的是我收获了这份稀罕,我不确认这是多年来坚持读书和思考的回馈,还是一种纯粹的几率事件,而无论是哪一种,其实并不重要——
这个世界从来都是介乎于真实和想象的平行双轨之中,重要的不外乎就是我们“选择相信”哪一个世界,并尽量让它变得美好——正如那句阿Q式但又极富诗意的话:世界是怎样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希望它是怎样,而当希望它美好的人越来越多,这个世界才无限接近美好。
庚子将逝,辛丑已至。愿你我在新的一年中继续携手互勉,笃信前行。
至所有我爱的人和爱我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