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的的浮躁
前几天看到一个调查报告:有三分之一的应届生会在工作第一年内跳槽。而在一些流动性比较大的的行业,比如互联网、广告公关、新闻媒体、快消品等行业,一年内离职率甚至接近50%。
看来,现在的年轻人,真是浮躁啊!
而我,就是浮躁的典型代表,毕业三年,跳槽三次。然而我这频次和我朋友圈里的老司机们一比,我在跳槽这件事上实在只是一个小学生:我的很多朋友们,不仅是常常三个月换一份工作,而且每次换工作都直接换了一个行业,甚至有一个朋友毕业不过四年,却在这四年里干过广告,当过编辑,卖过保险,创过业,现在是一家青年旅舍的合伙人。
很多过来人,听起他的职业经历,都会摇摇头说:“辞职穷一年,转行穷十年啊!”可是我的这位朋友转了这么多次行,貌似也不是很穷的样子啊!这就让这句所谓的至理格言显得很尴尬了。
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这么喜欢跳槽呢?大多数人都会认为90后们浮躁、怕辛苦、怕加班。但其实并不是啊!我身边有很多天天加班的朋友,整天乐呵呵精神好极了;也有很多准点下班的朋友,对自己的工作吐槽的不行,分分钟想离职。
而且,在我看到的那个关于90后跳槽的调研报告里,也确实只有不到9%的人,觉得工作最难以忍受的是加班。
个人的的价值
所以90后们超高跳槽率是因为钱少不够花吗?是因为公司离家远吗?是因为同事关系相处不好吗?其实都不是,真正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在这份工作里,我无法实现自己的价值。
价值比价格可重要多了。我有几位朋友,在他们喜爱的公司里从事着他们所喜爱的职业,并且这份工作能够完完全全地展现出他们自己的价值,所以哪怕别的公司给他们开出两倍的薪资,他们都不会选择离开。
90后们对于工作的预期很高:他们需要公司与自己有相同的价值观,需要所做的事被人们所认可,他们还需要完成某一项工作后所带来的成就感和荣誉感——而这,比物质回报更为重要。
90后的年轻人们,不断地跳槽、转行,他们就是在为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而努力。
当然,这种努力是我们的父辈们无法理解的。因为在三十年前,当我们的父辈们还是年轻人,初入职场的时候,他们所面对的只是“一个萝卜一个坑”一样的机械式的工作,他们的所有工作只是为了完成指标和任务,成为整个生产计划中的一个数字——所以他们的工作毫无个人价值可言。也因此,我们的父辈们,那些过来人,无法理解现在年轻人的“浮躁”,因为在他们的那个年代,根本没有“浮躁”的可能性。
时代的的产物
这种“浮躁”,是好是坏呢?
答案其实很简单,我们的“浮躁”,只是时代的产物而已,没有好和坏,它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标志,个人主义时代的标志。
其实早在几十年前,美国的未来作家托夫勒在他的《第三次浪潮》中就预言: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将会通过技术平台自由流通,企业等组织形态将会消失,个人将成为商业社会的基本构成。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知识的鸿沟越来越小,获取知识的难度越来越低,每个人展现自我、直接通过互联网出售服务和技能的方式越来越简单,人们的工作渐渐地不再依靠某一个具体的组织,个人的价值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释放。这就是这个时代的现实。
在这样的现实之下,年轻人的“浮躁”就可以清晰理解了。90后们不断换工作不是因为他们浮躁,而是因为他们拥有着前辈们从来没有过的“自信”——他们自信自己只要有足够的能力,哪怕离开了任何一个组织,都可以活的很好。
当然,这种自信的前提是“有能力”。,所以我又想起了在那份调查中所说的到的:90后离职的原因,除了“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排名第二的就是“不能从现在的工作里学到东西”。
现在的90后们抗拒枯燥、单调的工作,抗拒没有牛人指导的工作,因为他们认为自己不能从中学习到什么新的知识,不能提升自己在职业上的能力——而不能提升职业能力则会导致他们的对自己的能力产生忧虑,所以他们必须逃离。
有人说90后不好学,不听话,其实90后是最好学的人群,他们每时每刻都在通过互联网学习着,虽然只是碎片化的学习,但他们所摄取的知识量却也是超过他们任何一代的前辈。
无论你赞不赞同,这就是现状,这个时代中的年轻人,又浮躁又好学,又自卑又自信。
时代的亮光
之前我读到新世相的一篇文章,题目好像是《如果你壮志在胸,就得反复试验去哪座城市生活》。世相君说,折腾、反复、尝试才是年轻的主题,这些折腾、反复、尝试即使最后被证明只是徒劳无功的,即使被证明是年少轻狂一场梦而已,但却依旧是人生中最美好的事情之一。
我觉得职业也是如此。
这些属于90后的浮躁,曾在80后的身上也短暂地出现过,曾在日本战后黄金时代的青年身上也出现过,曾在美国70年代的嬉皮士身上也出现过,曾在那些在硅谷年轻人的身上也出现过。这种浮躁是时代所带来的,而且是伟大的黄金时代所带来的。这种浮躁总会消失的,但需要漫长时间去抚平。
当时间抚平了这种浮躁,我们这一代人的青春也就结束了。这反复无常、不断尝试、个性张扬、自我实现的浮躁,正是我们这代人的青春,也是这个时代中最闪亮的东西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