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六点半,女儿上完钢琴课,说饿了。
我问:想吃什么?(虽然我心里想着,5点半才吃完的晚饭,真的饿了吗?想吃零食吧。)
女儿不语,我问了好几声,都没有回应。我把电瓶车停下,等待她的回应。
过了几分钟,女儿说:去前面超市看看。
我想起,上周同样上完钢琴课,女儿说要吃薯条,我带她到超市改成酸奶,她说要吃糖,我没同意,两人非常不高兴的事。
我说:要不我们去吃大鼓米线?
女儿很高兴的同意:好啊。
两人坐下,点了米线。室内较热的缘故,女儿身上有点痒,这两天身上有点过敏。她开始有点不耐烦的扭来扭去。
我说:我们赶紧吃完回家,用金银花洗一洗,再用紫草膏擦一擦。
女儿面前放着米线,眼睛直愣愣地盯着前方的我电视机屏幕。
我感受到她有点疲惫,我问:你是不是觉得有点累,想要放松一下?
女儿:嗯。
我:你想早点吃完,回家睡觉吗?
女儿没反应。还是眼睛盯着屏幕。时不时扭一下身子。
我不知道如何安慰她。也不知道如何能帮助她,除了赶紧回家涂药膏。可是,她却还是不紧不慢的目不转睛地盯着屏幕。
我有点无助,却告诉自己不能说教,不能催。我自顾自吃着米线,大概十分钟过去了,孩子碗里的我米线还没开始吃,而我却把整晚米线吃完了。我热的开始出汗,我实在没有耐心再继续坐着,我担心回家的作业还没开始做。我说:我去外面透透气,我在外面等你。
我在外面看书,边看边等孩子,把内心的焦虑放下去。大概5分钟再进去,终于吃完了,我们骑着电瓶车回家。
现在回想当时的感受,着急,无力,强忍着不催促。感觉有点煎熬。可能我需要效率。所以无形中期望孩子跟我一样,快速的把一件事情做完,切换到下一个任务。需要没满足的痛苦,导致很难体会他人。
而孩子当时的感受是烦躁,无力,疲惫,需要放松,休息,慢下来。
而此时,却是连接的最佳时机。效率,是有限的时间想做好几件事。如果只做一件事呢,就做放松和休息呢。那不也挺好的吗?作业可以等第二天早上起来做。
这样想着,昨天晚上的事,似乎有了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