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我这一辈子》:穷人一生中遇到的三个陷阱

“我这一辈子,哪里就是我了?这明明是中国好多穷人的一辈子。少年活给父母,中年活给妻儿,老年活给子孙,就是没活给自己过。”

这是豆瓣上对老舍的中篇小说《我这一辈子》的一个高赞短评。

《我这一辈子》描写了一个小人物“我”坎坷的一生:受尽委屈和辛苦做了三年裱糊匠学徒,出了师之后,裱糊这一行却变得越来越不景气,不得不转行。娶了妻生了子后,媳妇却跟别人跑了。改行当了巡警,日子过的紧紧巴巴,一辈子没挣下个财产,45岁又被迫失业。50岁时,儿子死了,留下了还在吃奶的孙子。

小说读完,不胜唏嘘。人这一生,关键的只有几步。对于穷人来说,底子薄,关键的几步就显得尤为重要,走对了能够逆袭,走错了可能就更难翻身。

选错了方向,再努力也是南辕北辙

人们常说选择大于努力。选对了方向顺风顺水,一切顺利。选错了方向,再多的努力也阻挡不了一路下沉。小说中的“我”,不可谓不努力。当裱糊匠学徒的时候,受的委屈和辛苦不是一般的大。学徒的意思是一半学手艺,一半学规矩。当徒弟的得晚睡早起,得听一切的指挥与使遣,得低三下四的伺候人,饥寒劳苦都得高高兴兴地受着,有眼泪往肚子里咽。学徒们除了睡觉没有任何休息时间的,抓着工夫去出恭,一边蹲着一边就能打个盹。一口吞下去一顿饭,刚端起碗,不是师傅喊就是师娘叫,要不然就是有客人订活儿。

可是这么辛苦做学徒学出了裱糊匠的手艺,裱糊这个行业却变得越来越不景气,一年也得不到一笔大活。

用半分钟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和花半辈子看透事物本质的人,过得是截然不同的两种人生。

太多时候,社会底层人士,由于眼界和格局的限制,在面临选择的时候,很难看清事物的本质,从而导致选错的几率极大,而且试错的成本也极高。

温水煮青蛙的环境蚕食了生命

小说中的“我”转行后,干起了巡警。那时候的巡警不是啥好差事,又叫“臭脚巡”,当巡警都是高不成低不就,不得已而为之。整个巡警群体从上到下全是“狗熊刷扁担,混碗儿饭吃。”工资低,只有6块钱,刨去吃饭也剩不下啥。连孩子学费也出不起。巡警赚着死工资,没有前途,甚至还不如当个仆人赚钱。“我”也想辞职不干巡警了,可是又不能狠心离开。就这样拿着死工资,做着没有前途的巡警工作,一做就做了好几十年,做到45岁被人开除。因为挣得工资少,交不起学费,孩子自然也就没能上学。

不止“我”,巡警们都是这样一种状态:他知道自己在这里混不出来什么,又不敢冒险搁下差事。这点差事扔了可惜,做着又没劲;这些人也就人儿似的混过一天是一天。

温水煮青蛙,就这样把一群人的生命煮到了尽头。

这像极了现在我们中的好些人,守着一份没前途的工作混日子。混来混去,混掉了大好时光。从青年混到了中年,面对着一家老小,无计可施,生活过得越来越潦倒,没有希望,不断地沦为底层。

难以突破阶层的绝望

阶层的跃升从来都是难于登天。小说中“我”是巡警,"我"的儿子和女儿都没有读过多少书。最后儿子也只能当了个巡警,儿媳妇的娘家父亲和哥哥也是巡警。女儿嫁人也嫁了一个巡警。一个人当巡警,子孙万代全都是巡警,仿佛掉进了巡警阵里似的。“我”因为当巡警,儿子不能读书受教育,女儿也嫁个穷汉吃窝头。生了孙子,“我”不由得自言自语的嘀咕“哼!又来个小巡警吧!”

阶层跃升,难于上青天。

现在这个时代比老舍小说写的那时候要强太多。“寒门也能出贵子”,“鸡窝里也能飞出金凤凰”,教育成为底层人民阶层上升的一个通道。只是,那些飞出的“金凤凰”也面临着融入上一个阶层的困难。就像曾经很火的一篇文章说的“我奋斗了18年,才跟你在同一个桌子上喝咖啡。”

只不过这是阶层跃升以后的另外一个难题了。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