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压力的童年为我的创作打下了最好的基础

约翰·伯林罕无疑是一个优秀的绘本大师,他的绘本不仅受到孩子们的喜爱,更是具有很大的教育意义。今天Nina老师也带着各位家长们一起来品一品约翰·伯林罕《迟到大王》。


《迟到大王》

迟到了?撒谎了?被老师罚?看完书有这样的逻辑还挺常见的。

如果这样去看这本书,可能孩子们会一下给震慑住,但是作者的用意就完全被误解啦。



那跟着nina老师的视角,再一次回顾故事————————

人物分析

【老师】

形象:黑色外套、博士帽、五官画的似乎也不是很和善。

【约翰派克罗门麦肯席】

其实原版的书名是‘John Patrick Norman McHennessy─The Boy Who Was Always Late’,孩子的名字很长,每当老师叫着他的名字似乎都有点讽刺。

每一次孩子在教室时,身型在老师的对比下,显得格外的小,连五官都似乎看不清。

绘本图画

【黑白】----每一次教室的画面都是凸显的黑白色调。

【明亮】----每一次约翰在自然中,那些想象的画面都是如此的明亮。

整个故事的绘画语言,在明亮和灰暗的界面中不断转换。最后约翰准时到校了,可是画面也因此又变灰了。

我们常常认为教室中可以学到我们想要的,其实在户外的活动中,想象力、创造力也是不容忽视。

看,在最后一页约翰派克罗门麦肯席从教室出来,走路去上学,去的就是那【明亮】的大自然中。

教育意义

不同的想象,都被老师用罚抄来遏制住了。终于有一天,孩子在学校也不再具有想象力,所以回答了那一句“老师,这附近哪里会有什么毛茸茸的大猩猩!”

很多时候我们都在扼杀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可是又无时无刻希望孩子们能给你更多更多更多的想象和创造


Nina:无疑,这些信息的对比,都不断地在提醒着我们这样的冲突。

——成人的“封闭”思想&儿童的“开放”生活

——学校的“强制”教育&儿童的“自由”天性

【约翰•伯林罕曾说:“没有压力的童年为我的创作打下了最好的基础。”】

又让我们不得不反思一下自己的教育观和儿童观。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