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哲学家的内心独白
及第1篇人的哲学一论“客观性”
第1章理性在困境中
1罗素在谈到他早年进入黑格尔哲学的经历时曾经说过,他告别黑格尔的体系是有一种从监狱里逃出来的感觉。金观涛说我深有同感
2辩证法大多是一种歧途,是一种古典思想不成熟的错误,取而代之的应该是承认形形色色其他哲学流派的合理性。
3德国科学的起飞是和清算黑格尔体系联系在一起的
4金观涛5年从从哲学到科学。都是为了研究辩证法,为了吸收科学的精神和营养。到头来发现是一场梦都是虚妄。发现自己一切的努力.都是毫无意义。
5他同时又认识到他自己哲学上的感受迟早会被整个社会感受到。
6在常识看来主观唯心论是站不住脚的,因而在不脱离常识的宏观世界为研究对象的经典物理学占统治地位的时期,主观唯心论在科学界已经没有多大市场,但随着人类认识深入微观世界,科学的发展像是自己否定自己,那种在常识上显而易见的唯物论,居然解释不了电子奇怪的行为
7,电子某种确定性质的存在是因为我们观测到它,我们不能离开人的感知来谈论事物的性质,那种独立于我们感觉和意识之外的客体或性质只是一个古老的幻梦。
8.关于第7条的观点。爱因斯坦不承认。爱因斯坦承认量子力学的全部科学成果,但是不敢苟同他的哲学解释。他说。电子这种不同于我们客观客体的种种特点,一定是其他一些我们尚未知道的因素造成,我们不能放弃外部世界客观存在这一哲学基础
9.贝尔不等式的证明。人类历史上第1次用科学试验来鉴别哲学观点:月亮在无人看它时确实不存在。
10.贝尔不等式的通俗理解:两个一样的球,密封另外一个送到火星。假设我们在地球上的这个球打开的方式,决定球的颜色。以a方式打开,球是红的以b方式打开球是蓝色的。结果表明。无论我们用什么方式打开地球上的球。火星上的另一个球呈现出同样的颜色。
11.本体和本体的性质之总和是等价的,因此否定性质之客观性就会动摇本体之客观性。自古以来,哲学家都在做如下一种抽象,认为可以把性质一一抽掉,抽至无可再抽时还称“某物”它就是本体。这个本体就是柏拉图所说的理念(形式),是一个空洞的抽象。
12.否认客观性。于是产生了一个悖论。科学不正是建立在一切理论和观点,都要用事实来证明这一基础上的吗?物理学家思想家普朗克说:一,存在着一个独立于我们认识过程的真实的外部世界。二,真实的外部世界往往不是可以被直接感知的。
13.抛弃物质的客观性。一,量子力学是科学的前沿,前沿碰到的这些问题必然意味着后继者也会碰到二三十年来,无论在心理学控制论认知过程,神经生理学等等甚至在历史研究领域都碰到类似的问题。二,19世纪世界客观性往往向科学将提供一种可以解析的世界观和价值中立的原则,是科学同神学迷信斗争的武器,它帮助科学家遇见了原子是一种实在是各门学科,建立起自己的框架。三,到20世纪以后,客观性和价值中立的原则是反过来成为科学发展的障碍。科学家痛苦的意识到,如果我们想对世界的本质作更深刻的理解,似乎只有抛弃它的客观性基础。
14.量子力学的实验结果。让人们只能在两种中选择。第一,如果我们承认唯物论。但是同时必须承认物体之间有类似与传心术般的神秘的有机关联。信息传输不能超光速就会被破坏。第2点,如果我们坚持定域性和不能超光速传递信息,那么只有承认存在就是被感知。
15作者对于辩证思维的两个反思。
第一,寻找质的规定性有着巨大的任意性,任何一个具体的研究对象总是包含着无穷的值,至于在这些性质之林中抽取哪一种性质,往往有一种事后诸葛亮的味道。
第2个问题是这种研究方法,实质上是从个性向共性一级一级向上抽象的过程,寻找有关对象质的规定性,在很大程度上和滤去问题的具体细节等价,每用一次问题就变得更加抽象。
16辩证逻辑认为。事物的发展是事物内部的规定性所规定的。 如果事物的规定性是a。必须有一个非a.a和非a同时存在于事物内部。这样一来任何事物都没有任何的确定性。
17.任何哲学体系要表达某种意义,总是要以某一个层次的不变性确定性为前提。否则就是混乱和虚无
第2章 建构主义的尝试
1.本文所使用的建构主义是指近20年来控制论学者提出来的哲学思想和构成主义并无实质上的联系.建构主义综合了认识人心理学,神经生理学以及其他学过的大量成果,并自称是古往今来,第1次由不同学科各种专家组成的哲学派别。
2.建构主义哲学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认为原则上不可以将客体从观察者中 独立出来后 在对客体进行一种和观察者无关的纯客观的描述,即观察者的建构积极参与的认知过程。
3另一部分是哲学分析讨论,排除独立于观察者之外的客观性质与概念后,什么是理性的基础。
4第18只骆驼:老人有17只骆驼,临终吩咐1/2,给老大,1/3给老2,1/9给老三。必须整分。加上一支骆驼后正好分配。最后仍然多出一支骆驼。所谓的客观性就是第18只骆驼看起来是必须的,实际上是多余的。
5.本征态:有确定性质或规定性的事物。等价于客观实在。
6。人在收取外界信息的过程是对外界对象进行某种操作,外部感受器收到的信息大多是这一操作施加到对象之后的反应,外界在认识中被当做一个黑箱和人耦合起来的。
7.在建构主义哲学中,观察者和整个认识系统处于一种奇妙的自我相关之中,他用蛋生鸡鸡生蛋这样的循环,回避了原先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冲突。
第1篇 人的哲学一论“客观性”
第3章 客观性和公共性。
1.古典理性主义者用排除观察者个人的方法,并没有证明纯客观的存在,他们犯了一个不易发现的逻辑错误,把观察者的知识可以共享及具有某种公共性的经验当纯客观性。 人类的某些经验具有超越个人的普遍性。人类具有相同的神经结构。“客观性”是经验的“公共性”
2,既然排除观察者是不可能的。那么我们不需要不可靠的客观性。科学理性所诉诸的鉴别真理的程序,满足下面4个步骤即可。第一,明确的条件性。第二构成假说。第三计算。第4证明。科学真理可以定义为上述步骤所达到的人类经验的公共性。 他不需要独立于观察者的客观性,作为鉴别理论真伪的基础。
3.科学是建立在某些经验可以普遍重复的基础上的,至于这些经验与观察者有关还是可以独立于观察者,这本身无关紧要。
4。应该在认识论中提出一个基本原理:人类可重复的经验的核心组成部分必定是和他某一个对象构成认知结构的内稳态。
5,内稳态:作为客观存在的神经网络的 任何的本征态,在外界微小干扰下存在时保持不变。(或者有纠正边插的能力)
第4章近于上帝的观察者
6,观察者的建构作用实际上和选择(维持)某种条件处于内稳态等价,因此所谓讨论电子的某种状态在不观察它时不存在,实际上只是说电子的某种性质(确定的规定性)在某种条件下不满足必定不存在。定义:任何一种确定的规定性都是在某种条件下的成立。( 比如脱离了温度,你问水的存在状态)
7,量子力学测不准。观察者之间电子影响。电子的某些规定性存在依赖于观察者的观察。电子不可能同时具有确定的位置和动量。
8,当我们考察观察者不存在时,被观察者的对象是否存在,他以什么状态存在变化,这实际上只是实行的一种条件的变换,把人为控制的条化为一个与人无关的自然条件
9,作者在整体的哲学篇和发展哲学篇中提出如下两个基本公理。
第一。,任何一种具体的存在都需要一定的条件,世界上没有不需要条件的存在,我们将其称为条件性公理。
第二,任何确定的存在总是处于不确定的干扰海洋之中,就当我们依循某种条件下某种规定性时,一方面描写这种规定的确定性,但同时必须意识到无论是作为条件的规定还是作为性质的确定性,每时每刻都受到不确定性的,但又不可能绝对排除的干扰包围,我们称其为不确定性公理。
10.人的精神从本质上来说是非理性的。虽然遭受着形形色色非理性主义思潮的冲击。今天理性主义结构比以往任何时代都要强大和牢固。
11,人的社会性是指人作为一个可以沟通的类的共同性, 可以互相沟通,互相相爱,有着相同的身体和思想结构。而不是他的阶级性。
“人的哲学”区别于直观唯物论以及主观唯心论,客观存在是需要条件的。人的主观能动性也不只是对规律的顺应。直观唯物主义反之。主观唯心主义以个人为中心,世界只在个人心中,人生而孤独。但没有看到人的社会性。
第2篇 发展的哲学一 论“矛盾”和“不确定性”
1.意大利哲学家卢乔*科莱蒂:矛盾只存在命题与命题之间,而不存在事物之间。对于科学来说,矛盾永远而且只能是应该排除的主观错误,科学包含着无矛盾的原理,但理论自相矛盾使科学会立即宣判理论的虚伪性,因而辩证法是一种伪科学
2.一些科学家认为,辩证法大师关于矛盾无处不在的论断,往往是如下原因带来的,一是人们用来把握事物的概念似是而非,二是人们所使用的语言和推理过程不够严密
3.哲学家认为机械运动本身就是矛盾,运动意味着某一物体同时既在某处又不在某处.物理学家针锋相对的指出,既在某处又不在某处之所以构成矛盾,正是因为人们所只用的概念含糊不清,根据经典力学运动的宏观物体,在确定的时刻都有一个确定的位置。
4.黑格尔曾经断言:玫瑰是红的。玫瑰是一个东西,表示玫瑰是一个别的东西,一个东西可以同时是两个东西,可见里面包含了矛盾 赖欣巴赫 曾辛辣的批评黑格尔犯了混淆类属性与统一性的逻辑错误。
5.对立统一规律并不是一个全称判断,它只是一个存在性命题,而不是一个普通性命题,这显然不满足作为普遍的哲学概念的要求。对立统一规律必然导致逻辑悖论。所谓的矛盾,就是同一个主词给予相反的谓词
6.数理逻辑已经证明,任何一个理论体系,如果它内部存在着互相矛盾的命题(逻辑悖论),那么整个理论体系就是不可靠的,我们可以从中推出任何一个荒诞的命题。
7.辩证逻辑认为。矛盾肯定方面与否定方面都依存于不同的条件,在一定条件下矛盾表现出肯定方面,在另一种条件下矛盾表现出否定方面。但是问题请注意辩证逻辑,不仅仅认为矛盾的肯定和否定依赖于条件,而且更重要是认为这种条件不可分割的互相依存,它们同时存在于统一体中。
8 /两个对立的条件并存这一点,构成了逻辑悖论。但是如果把矛盾的肯定与否定方面的依存条件看成是分裂的,而不是同时成立的话,虽然可以避免的悖论,但这样一来事物发展的动因将不是自己否定自己,而是外部条件规定的变化,这就违背了辩证逻辑的基本精神。
9.混混沌沌的理论体系.可以推导着你需要的任何结论。尼悉说:人们在东方哲学中找到的恰恰是自己塞进去的东西,在一片漆黑的浑水里除了自己的倒影,什么都看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