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得空又翻开了《平凡的世界》,这是我上高中时耐着性子看完的第一部小说,认真看完它用了近一个月的时间。是的,近一个月,可能就是因为读完这部小说之后,我才有了点安静淑女的样子吧。
也不知道为什么,第一章还没有看到一半,我的脑海里就一直浮现着小时候父亲骑着二八杠自行车,带着全家出行的画面。果然,第二章就有了这个骑自己车上下学的场景。
这辆二八杠自行车,是我们一家人出行的工具。在那个计划生育很严的年代,我的父母还是有了我们姐弟三个孩子。整个生产队只有一户“独生子女光荣户”,我的同学,我姐姐的同学,我弟弟的同学,他们都有兄弟姊妹,且一个家庭三个子女的居多,也没说非要生男孩,可能在新疆,一个家有三个孩子才算正常吧。
一家人出行,就这个二八杠自行车,父亲不是什么一米八的大力士,也不是武行出生,就一位一米六左右的普通农民,现在想想,还是很佩服父亲的毅力和耐力的。一家五口人怎么坐一辆二八杠的自行车出远门呢?很小的记忆里只有一家人出行的零星画面,记忆深刻一些的是有一年过年,我们全家出门,冰雪路面有些滑,在经过一个村落的小巷子时,车侧滑,我们都摔倒了。父亲用他的腿支着自行车,母亲放下弟弟跑来扶我和姐姐。可能那次我也被吓到了吧,所以那段记忆一直在我的脑海里。渐渐长大了,脑子里也没有一家人骑着二八杠自行车出行的后续画面。
小时候我时常望着家里的二八杠自行车思索着,我们一家五口是怎样坐它出门的?妈妈坐后面抱着弟弟,我和姐姐坐前面,我俩是练过杂技?还是不知道屁股疼,不会掉下来吗?有一次在屋顶的柴禾堆里,我看到一个像板凳又不是一般普通的木板的东西。一块板子,边缘有光滑的凹面,“板凳”的四条腿很细,根本就不能直立在地面上,头重脚轻,像一个加强版的大头儿子。“凳脚”下面都有一个孔,可以固定在某个东西上,我大概猜出这是什么东西了。我小心翼翼地把这个“板凳”上的杂物拿掉,不知道这是什么木板做的,虽然有些腐蚀了,但还是很结实。我把它架在二八杠自行车的前杠上,的确,它以前就是在这个位置的。前面一个凹面是姐姐放小腿的,后面的自然是我的位置,劳动人民的智慧还是令人钦佩的。
在那个只有大路才是沥青马路,小路还是沙石路的年代,父亲骑着二八杠自行车,带着我们过着平淡而幸福的生活,没有多少物质,但在我们的精神世界里,是满满的爱与被爱。
再大一些,我们三个都到镇上读小学了,这辆二八杠自行车又成了我们姐弟三个上学的交通工具。姐姐骑自行车,我坐在前面,弟弟坐在后面。每天上下学,我们都会经过一条约60度斜坡马路,每天上学走到那里,我都很兴奋,不用蹬,车也跑得很快。放学回来,下坡就变成了上坡,大姐很吃力地蹬着自行车,有时屁股会离开车座,两只脚用力地踩着脚蹬。有时我也会跨着前杠,和大姐一起蹬,我会快速地蹬一截距离,然后收回腿,坐在前杠上大口地喘着粗气。缓一缓,车慢下来后,我又跨在前杠上,又快速地蹬一段路程,然后又坐在前杠上休息一下。大姐不能休息,她就一直坚持着蹬着自行车。很多的时候我是偷懒的,每当我想起我们上学走这段路时,我就痛恨自己的小聪明和偷懒的行为。为了不至于因为车速过慢使车辆倾倒,大姐会骑着车子走S路。其实我可以和大姐一起蹬的,可真的很累,我没有坚持,我坐在前杠上偷懒了。从来没有听到大姐埋怨过,她也没有抱怨和说过累,反倒是我,常嚷着和弟弟换位置,在我的淫威下,弟弟只有屈服。我还是有一点悔悟之心的,当我看到弟弟一直坚持和姐姐骑完那个坡,我的内心也感到羞愧过。很多次我要坐前面,弟弟说他要坐前面,在前面可以和大姐一起骑自行车,好玩。我信吗?也许信吧,他本来就会骑自行车。
身边的很多同学都骑上了比较小的,漂亮的没有前杠的自行车,我们姐弟三人还是骑着二八杠自行车,直到大姐上了初中,我和弟弟骑一辆没有前杠的较小的自行车,那辆二八杠一直跟着大姐,直到大姐初中毕业。
家里的很多老物件都没有了,偶尔在我的脑子深处会冒出那么一两件来。每一件都有说不完的故事,每一件都是满满的回忆。成家后的我搬了三次家,每次都有很多需要淘汰的东西,每次淘汰过后是一种喜悦,新的东西无论从颜值还是功能上都比旧的好,淘汰过后的东西很快就进了垃圾桶或者回收站。
每天忙碌的生活好像就是在忙着更换家里的东西,小房子换成大房子,小排量车换成大排量车,旧的装修换成新的装修,旧的家电换成新的家电,老式家具换成新式家具......再把枕边人也忙着换了。现在的人留在记忆里的有多少呢?追逐着更换过程的愉悦,又在弥补更换过后的空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