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别字,大多数,秩序与强者思维。

我可能有点强迫症,每次看到别人把优惠券(quan)读写成优惠卷(juan)都会觉得不太适应。

从很久之前我就发现了这个普遍现象,比如带和戴、爆和暴,就有很多人是分不清用法的,又如“差强人意”这个词,意思是:勉强让人满意,还过得去。 但很多人用作了不满意的意思。

“好自为之”,明明有积极的一面意思,不知道是受影视剧还是公众人物的影响,变成了警告意味。

至于因互联网风靡而被用坏的词就更多了,比如“奇葩”,本身是夸人的,现在变成了骂人的。

偶尔看到这些词,我会感叹自己的认知受限,以为全国人民都知道,实际上相当一部分并不知道,即使90%的人知道,也有一亿多人不知道。尽管如此,看到汉字被滥用的时候还是忍不住想纠正。

不过有两则新闻引起了我的思考,一个是打游戏的时候,老外会打汉语拼音kale,意思是卡了。一个是牛津字典收录了一些中国特色英语,比如 long time no see,no zuo no die,这两句话是按照中文语法创造的,并不属于原装英语,但是现在已经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一致认同。大概是既能让对方知道意思,又比较简单好用吧。

所以什么规则是必须要遵守的吗?语法规则也好,其他规则也好,实际上都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规则的本质是共识。

多数人认可的理论,就是规则,这里是没有对错之分的,比如古代中国女人都要裹小脚,我们都知道是不好的行为,对身体有害,但是因为大多数人形成了共识,所以就要按照规则执行。

各地的婚丧嫁娶习俗也是如此,比如有一些地方流行的婚闹、天价彩礼,即使是充满争议的行为,仍然因为有共识而存在。

不管是好的风俗、坏的现象,只有共识不在的时候才会消除,不然会持续存在。

各种各样的共识,构成了一道道秩序,在社会上为人提供行为准则。比如以前扶老人是共识,乐于助人嘛。现在不扶老人是共识,怕被讹上。很难说哪个对哪个错,只能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但是可以看到,在这件事上,共识变了。

包括现在的婚姻制度,结婚率越来越低,离婚率越来越高,也是因为多数人的思想发生了变化,从旧的秩序过渡到了新的秩序。

包括打游戏,以前是电子毒品,甚至有家长把孩子送去挨电戒网瘾,现在游戏行业是一个庞大的产业,游戏直播、搬砖、赛事、陪玩……对于游戏的共识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共识大概会随着经济周期和信息普及、教育普及而发生变化,当我们看到比较大的社会争议,就是共识可能会出现变化的时候。

强者思维,就是在特定情况下不遵守共识的人。

如果循规蹈矩按照多数人的共识去生活,大概率不会成为强者,比如别人告诉你要在找个班上,不要瞎折腾,那你最宝贵的资产-时间,就浪费在三点一线上了(排除工作非常好的情况和个人追求)。

比如你的圈子里都是酒友,你为了面子、合群去遵守圈子的共识,每天不爱喝也跟着喝,那你本质上还是个弱者。

不让任何共识在思想上进行约束的时候,人才能成长为强者。

我在这方面比较欠缺,因为在意别人的评价,所以总是做不好演讲,如果能够训练出强者思维(在这方面叫钝感力),我获得的演讲机会至少能让我成为一名中阶讲师了。在这方面我佩服成功学大师们,即使他们肚子里没货,依然可以自信的在台上吹牛逼,不在意别人揭穿或者差评。

所谓的“厚脸皮”,其实是一种非常强的思维与能力,并不是说厚就可以厚起来的,只有目标专注、执行力又强的人,才能训练出这一能力,我认为这是成功的必备要素,也有许多案例进行佐证比如刘邦。

不遵守共识,也代表这个人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不被大众的声音裹挟,能动脑子,能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至于商业上的强者思维,我就不献丑举例了。

“别人都说要裹小脚,那裹小脚是不是对身体有害呢,我要想想。嗯,想好了,我不裹。”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