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以为这个世界上存在着两种热爱,一种是真热爱,一种是假热爱。
我一直以为自己很喜欢做视频,直到跨年前一天我又一次坐在电脑面前,发现自己一点剪视频的念头都没有。
在我的账号里,每年年底都会出一个年终总结混剪,质量还算不错,能吸引到一些粉丝观看,所以这算是我每年年底的一个大项目,往年这个视频都在圣诞节前后发布,而今年直到圣诞节我才开始考虑要不要做,这个变化竟然被一些粉丝捕捉到了,他们纷纷发私信:
今年的年终总结还做吗?
怎么年终总结视频还没发?
于是在这样的压力之下,跨年前一天,我打开了电脑里许久没有点开的剪辑,在别人都在约定下跨年的时候,为了粉丝的期望而加班。
最后视频是剪出来了,反响一如既往的不错,只是当我翘着二郎腿欣赏着大家称赞视频的弹幕的时候,总会想起剪这个视频时遇到的心理卡点,这个心理卡点就是一个念头“不想剪了”。
但我以前是很喜欢剪视频的呀,这种热爱是怎么消退的呢?我特别好奇这个问题。
我首先的猜想就是自己对剪视频的热爱是一种假热爱。我说的“真假”热爱,其实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这种热爱会不会受到别人的影响。
“假热爱”像是一个由自己和他人两个变量决定的函数,我自己剪出了一个视频,我自己很喜欢,但是观众不喜欢,于是我对于这个视频的态度也就变成不喜欢了;但是如果我自己觉得还好,但是观众很喜欢,那我可能就会对这个视频改观。
我以为,这就是一种假热爱,因为这种热爱并不是内源性的,而是依托于他人。他人的影响不止于某种态度,也体现于某种比较。例如我很喜欢打羽毛球,但是当我在野球场上和某个球友打了一场,被对面虐得体无完肤的时候,我当场最真实的想法就是:我他妈再也不打羽毛球了。
就是这样,为什么要根据他人的态度或者表现去决定自己对一项事物是否热爱呢?于是我觉得依托于他人的热爱是一种假热爱。
真热爱就很简单了,就是不管别人怎么样,我都喜欢的那种热爱,比如写文章。开年我发的第一篇文章,阅读量只有几十,点赞只有一个——还是我自己点的,但是这无所谓,我还是在写,因为我就是喜欢写,别人看不看,其实我反而不太在意,我觉得这就是真正的热爱。
于是在这个逻辑下,我觉得生活就应该更多地把精力都放在自己真正热爱的那些事情上,而不要被“假热爱”的东西迷惑。
这似乎没什么问题,但我始终无法忽略一个问题,那就是我在剪视频、打羽毛球的时候确实感觉很快乐,我确实觉得自己“热爱”这些事物,那这样的“热爱”真的就是“假热爱”吗?
他人真的有那么恐怖吗?以至于他们的介入足以动摇一种情绪的真实性?
这种发自内心的质疑足以推翻之前所说的一切,我意识到,自己以前认为的“真热爱”可能根本不存在,甚至“假热爱”比“真热爱”还要热爱。
有一段时间,因为我觉得自己对羽毛球和剪视频是假热爱,所以我决定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开始看台球。我觉得自己对打台球的热爱是真热爱,因为我在打台球的时候永远只关注自己开不开心,打进或没打进,赢或输,球的运动到位没到位,我都不在乎,我只是单纯地享受这个活动。
但是打的次数多了,虽然没有经过刻意的学习或训练,我打台球的技巧依然会缓慢地增加,这个时候打台球就会开始有一些挫败感,我开始想要寻求进步,而一旦这个念头产生,我就不可避免地要引入一个有他人介入的尺度,找个人指导我、找个高手打一局等等,否则就这么自己一个人打,我根本无法衡量自己是否有所进步。
归根到底,热爱任何事物其实都会进入一个领域,而在这个领域里,热爱到一定程度后,与人的接触是一种必然,甚至你一直不想管别人,别人也会主动来找你,这是不可避免的。
所以,什么真热爱、假热爱其实就是热爱的这个光谱上不同的程度,如果你是一个学徒级别的热爱者,你就可以单纯地享受这项运动本身,但当你的技艺逐渐精进,热爱这件事就会变得越来越“不纯粹”。
那如果你和我一样,坚持觉得内源性的、不受他人影响的热爱才是真正的热爱,我觉得也没有问题,只要你能永远保持学徒的心态,不管是在熟悉的领域,还是不断地在不同的领域进行学习,那你确实能一直感受到“纯粹”的热爱。
但我认为,被他人影响的热爱未必就不是“纯粹”的热爱。在这个人人都认可“他人即地狱”的时代,试着去拥抱他人,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祝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