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潜意识指引着你的人生,而你称其为命运。当潜意识被呈现,命运就被改写了。 —— 荣格
这是“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的第一部小说,写于1982年,书中的大多数情节发生在1906年的欧洲。小说分为四个篇章,分别讲了四个人物故事,人物彼此有渊源,但情节各自独立。德鲁克称这部作品为一部四重奏或交响协奏曲,由同一组乐器的小型协奏贯穿始终,但每个乐章各自以其中一种乐器的独奏作为主旋律。
看来,第二章银行家辛顿的那篇乐章就应该是一曲大提琴独奏了:凄美、悲情、悠远,而又充满梦幻和玄机。那篇乐章的主题应该就是“潜意识和命运”吧。
01 时代背景
二十世纪初的欧洲,精神分析流派先驱弗洛伊德创造了他的本能理论和潜意识理论,俄狄浦斯情结(恋母情结)被提出,对人类精神世界的认知开始产生创世纪式的影响。
02 个人史
主人公辛顿现年63岁。他8岁丧母,父亲冷漠疏离,14岁被男教员性侵,痛苦不堪。大学期间辛顿生活困顿,但由于他出众的数学天赋,成为了著名数学家黎曼的关门弟子,在哥廷顿大学攻读数学博士学位。毕业时为了生存,他选择放弃了收入微薄的大学教职,进入B银行工作。凭着他的数学才华,银行工作令他如鱼得水,成就了他辉煌的银行家职业生涯。
03 暗恋
母亲早逝,让他不愿接近女人,怕再度遭受失去爱的痛苦。他为B银行死心塌地,呕心沥血,只因为40年前就爱上了B银行老板虚荣骄奢的妻子伊莱茵。他知道她从来没有爱过他,甚至根本就没有对他动过心,但他依然暗恋了她40年。
40年前第一次受邀去B家族赴晚宴的那个晚上,他就爱上了她。那个晚上,伊莱茵紧紧抱着4岁的儿子弗雷迪,全身心地在儿子身上,母子俩久久粘在一块儿。她那种拥抱,就像情人一样。那个情景,唤起了他曾经在自己的母亲身上感受过的那份强烈的爱。仿佛失去的又回来了,他无法不为之着迷,即使那个女人不是他的母亲,即使那个女人爱的对象不是他。从此,辛顿的命运就与伊莱茵和弗雷迪纠缠在了一起。关于这一点,辛顿40年后才恍然大悟。
因为伊莱茵一家的挥霍无度,B银行20多年前差点破产。危难之时,伊莱茵握着辛顿的手,恳求他“不要抛弃我和弗雷迪”。辛顿心乱如麻,深受感动,心甘情愿放弃了成为摩根银行合伙人的机会,花了五年时间力抚狂澜,拯救了B银行。
伊莱茵的儿子弗雷迪从童年开始,内心就充斥着自暴自弃的狂躁怒火,多年来都在以一种致命的精确度,一步步迈向自我毁灭的深渊。在辛顿看来,弗雷迪的身上表现出一种无法仅仅用自然现象来解释的邪恶和神秘,以他训练有素的分析能力,亦毫无希望解开谜底。
04 觉醒
63岁的辛顿,面临着形同虚设的妻子梅莉莎患癌症即将临终,面临着再次被请求拯救B家族因弗雷迪犯罪而陷入的危机。坐在隐秘的私人藏书室里,辛顿思考着他的个人生活。人生中每一个转折点,似乎都是冥冥中有一股力量,推动他采取行动。他意识到,其实在弗雷迪的犯罪丑闻之前,他已经在潜意识中有了决定,那就是结束对伊莱茵的暗恋,离开B银行,离开银行业。他迅速开始采取行动。
一两年前,辛顿听到一位维也纳的医生谈到一种新的心理学理论,名为“俄狄浦斯情结”。辛顿平静地说道自己小时候就体会过这个。同时他补充道,他认为与此相对的,还有一种“伊俄卡斯忒(俄狄浦斯之母)情结”,就是母亲对儿子的爱恋。他想到的是伊莱茵、自己的母亲、梅莉莎,她们对自己的孩子有着同样的狂热,除了孩子,她们谁也不爱。
他同时意识到,自己小时候也许就害怕母亲对他的那种充满强烈占有欲的爱。也许这种母亲对孩子的令人窒息的挚爱,还给孩子带来了强烈的乱伦恐惧,也许这就是弗雷迪身上所具有的那种恶魔之谜?辛顿开始意识到这些,潜意识中也慢慢有了决定,弗雷迪的犯罪只是推动了他最终的行动。
当年撰写博士论文时,他放弃了数学,改写数学史,因为他认为数学不能解释真正重要的东西:男人、女人及其行为方式、痛苦、喜悦、思想和情感等。这些年来他一直在编辑一套《数学家纪念文集》,他意识到这是来自他生命深处的召唤,这项工作带给了他全部的喜悦和满足。而今,他终于明白,是时候扭转他的命运之轮了。他将离开银行业这块曾经让他安身立命的基石,完全投身到他醉心的数学史的研究。
从此,辛顿和他的生活将整个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