颤证在中医里是指以头部或肢体摇动、颤抖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轻者仅表现为头摇或手足微颤,重者头部震摇大动,甚至有痉挛扭转样动作,双手及上下肢颤动不止,或兼有项强、四肢拘急。
中医认为,颤证的发生与“肝”的关系最为密切,同时与“肾”、“脾”、“气血”等功能失调也有关联。其基本病机为肝风内动,筋脉失养。病性本虚标实,本为气血阴阳亏虚,标为风、火、痰、瘀。以下是颤证的中医辨证分型及相应的调理方法:
1.风阳内动证
症状:头摇肢颤,不能自制,眩晕耳鸣,面红目赤,烦躁易怒,肢体麻木,口苦而干,舌红苔黄,脉弦数。常因情志激动而加重。
治法:平肝息风,舒筋止颤。
常用中成药:
天麻钩藤颗粒、羚羊角胶囊,平肝息风、通络止颤,适用于风阳内动所致的头摇肢颤、眩晕烦躁等症。
2.痰热风动证
症状:头摇肢颤,肢体麻木,胸脘痞闷,口苦口黏,咯痰色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部分患者可伴腹胀、便溏不爽。
治法:清热化痰,平肝息风。
常用中成药:
黄连温胆丸、牛黄清心丸,清热化痰、辅助息风,适用于痰热风动引起的头摇肢颤、胸脘痞闷、咯黄痰等症。
3.气血亏虚证
症状:头摇肢颤,面色㿠白,神疲乏力,心悸气短,头晕目眩,纳呆食少,舌淡苔薄白,脉细弱。劳累后颤证症状常加重。
治法:益气养血,濡养筋脉。
常用中成药:
八珍颗粒、人参养荣丸,补益气血、濡养筋脉,适用于气血亏虚所致的头摇肢颤、神疲乏力、心悸头晕等症。
4.髓海不足证
症状:头摇肢颤,持物不稳,腰膝酸软,失眠多梦,头晕耳鸣,记忆力减退,舌淡红苔少,脉细数。多见于年老体弱者。
治法:填精补髓,育阴息风。
常用中成药:
全鹿大补丸、六味地黄丸,滋阴填髓、补益肝肾,适用于髓海不足引起的头摇肢颤、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等症。
5.阳气虚衰证
症状:头摇肢颤,畏寒肢冷,四肢麻木,心悸懒言,精神萎靡,面色苍白,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遇寒颤证症状易加重。
治法:补肾助阳,温煦筋脉。
常用中成药:
参鹿膏,鹿茸枸杞红参含片,温补肾阳、填精益髓,适用于阳气虚衰所致的头摇肢颤、畏寒肢冷、精神萎靡等症。
其他调理方法
1.饮食调理
通用原则:饮食清淡、易消化,营养均衡。避免辛辣、油腻、生冷及刺激性食物。
a.风阳内动证:宜滋阴潜阳。多食百合、银耳、桑葚、甲鱼、芹菜、绿豆。忌羊肉、韭菜、花椒等辛温助火之品。
b.痰热风动证:宜清热化痰。多食白萝卜、冬瓜、薏米、赤小豆、梨、荸荠。忌甜食、糯米、肥肉等助湿生痰之物。
c.气血亏虚证:宜益气养血。多食山药、大枣、桂圆、莲子、鸡肉、牛肉、菠菜、动物肝脏。
d.髓海不足证:宜填精补髓。多食黑芝麻、黑豆、核桃、枸杞、骨髓、海参、深海鱼。
e.阳气虚衰证:宜温补肾阳。多食羊肉、韭菜、核桃、生姜、肉桂(作调料)。忌寒凉生冷食物如冰淇淋、冷饮、西瓜。
2.中医理疗
a.针灸:风阳内动证取太冲、行间、肝俞、肾俞、百会;痰热风动证取丰隆、曲池、内庭、阴陵泉;气血亏虚证取足三里、脾俞、胃俞、血海;髓海不足证取肾俞、命门、太溪、悬钟;阳气虚衰证取关元、气海、命门、足三里。
b.艾灸:尤其适用于气血亏虚证和阳气虚衰证。常用穴位有足三里、关元、气海、肾俞、命门。可温通经络,大补元气。
c.推拿按摩:重点按揉风池、肩井、曲池、合谷、足三里等穴位,配合肢体放松推拿,缓解肌肉紧张与颤动;阳虚、气虚者可加艾灸关元、气海、足三里。
3.生活方式调理
a.情志调节:避免情绪激动、焦虑抑郁,风阳内动证者尤需静心,可通过冥想、听舒缓音乐、练习太极拳等平复肝气。
b.作息管理:保证充足睡眠,忌熬夜(熬夜耗伤肝肾阴精),阳气虚衰证者宜早睡晚起,避免清晨寒凉刺激。
c.适度运动:根据体质选择温和运动,如散步、太极拳、八段锦,避免剧烈运动;肢体颤动明显者需注意安全,防止跌倒。
d.避邪防护:避免风、寒、湿邪侵袭,尤其是阳气虚衰证者,需注意保暖,避免居住在潮湿环境。
中医调理的核心是“辨证论治”,一人一方。请勿自行对号入座,务必咨询执业中医师,以上内容为中医知识科普,不能替代专业诊疗。颤证可见于现代医学的帕金森病、特发性震颤等,务必先至医院明确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