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我有一个朋友,在我们圈子里被称为“典型的重度拖延症患者”。
比如老板周末布置给她一个工作任务,让她下周一前完成,她一定会在周日晚上挑灯夜战,熬出两个大黑眼圈作为完成工作的标志。
再比如她计划休年假时去旅行,等到年假快休满,我打电话问她去了哪些地方时,她生无可恋地回了我四个字:“哪也没去”。
几个朋友聚会时,我们总是劝诫她凡事要早些准备,早些行动,她也很认真地听我们说,但过后依然维持旧态,一如既往。
直到有一次我问她,在拖延事情的时候都想些什么时,我才真正了解了她拖延背后的心理。
她说她每次拖延事情的原因,都是怕事情做不好。
老板给她布置任务,她怕做的结果不能让老板满意,所以一直逃避,不敢面对。
年假旅行,她怕旅行的地方让自己失望,经历留有遗憾,所以迟迟不肯动身。
她还说,做每件事情之前,都会有这样的心态,总是想着如果做不好要怎么办,所以很多事面前,她都选择了放弃,与其得不偿失,不如不去做。
但是拖延和放弃过后呢,等待她的还是一次次的遗憾和懊恼,长此以往,就会陷在拖延漩涡里,无法抽身。
02
李笑来老师在《把时间当作朋友》一书中也提到过这种现象。
他说在处理任务时,正确的处理方法是把任务切分成简单部分和复杂部分,用较短时间去处理简单部分,较长时间去处理复杂部分。
但大多数人都把全部时间用在了简单部分的处理上,对复杂部分丝毫没有着手。
这种行为的背后实质上也暗含了人们对复杂事物的恐惧,因为一开始就畏惧它的困难程度,所以干脆选择不去做。
久而久之,当你刚一接触略微复杂的事情时,你的内心就会告诉自己,这件事不好做,不要做。
这么做的结果是什么,是你主动避开了所有改变自己的机会,放弃了未来一切可以变得更优秀的路。
恐惧就像一把把战士腰间佩戴的利剑,在它亮出白刃时,人们便大惊失色。
03
人类本身就是趋利避害的生物。
接近对自己有益的,远离对自己有害的,但当两件事物摆在我们面前时,只把利害关系作为衡量事物的唯一标准,而忽略它的潜在价值,难免有失偏颇。
你必须考虑它对你的长远利益,若只是现在承受些困难,未来以千百倍回报,那就尽力克服当下它带给你的恐惧,哪怕不知道自己会不会做好,也要尽力一搏。
蔡康永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
“15岁觉得游泳难,放弃游泳,到18岁遇到一个你喜欢的人约你去游泳,你只好说我不会;
18岁觉得英文难,放弃英文,28岁出现一个很棒但要会英文的工作,你只好说我不会;
人生前期越嫌麻烦,越懒得学,后来就越可能错过让你动心的人和事,错过新风景。”
所以在很多稍纵即逝的机会面前,你若勇于上前及时抓住了它,由此可能拓展出一条改变自己的路,你若因恐惧而畏缩不前,唯唯诺诺,到头来什么都不会得到。
我一直很喜欢刘瑜在《送你一颗子弹》里说的那段话:
每个人心中有多么长一个清单,清单里写着多么美好的事,可我们总是悲哀推迟被搁置,在时间的阁楼上腐烂,为什么勇气的问题总被误认为是时间的问题,而那么沉重抑郁的、不得已的,总被叫做生活本身。